土木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走近陈薯
TUhjnbcbe - 2023/9/25 21:42:00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薯者,薯类植物的统称也。诸如红薯、菊薯、木薯、薯蓣、马铃薯等等等等,种类很多。然本文所言之薯,乃是专指红薯。红薯的别称也很多,按形状、颜色、品种及方言来说,又叫作甘薯、番薯、白薯、金薯、紫薯、甜薯、线薯、地瓜等还有好多好多,但在我们这地方,皆统称为红苕。

说起红苕,在我脑海里固有的映像中,多少带有一些不好的印记和贬损之意。最初不好的印记首先是来自形容家乡贫瘠和生活“造孽”(方言:难过)的童谣:有女不嫁孙家坝,红苕出来酸菜下。其次便是在我们的地方语言中,形容一个人有些傻或草包样,都称之为:像个大红苕。还有就是讥讽别人什么都不懂时,总会不屑一顾地怼上一句:你懂个苕。再加上过去那些年,红苕作为一种低廉的食物,在农村基本主要用作猪食,因此,好多年来,红苕便被人们不待见。

在我的心中,红苕虽然还不至于如此不堪,但不喜之感的确存在。真正改变我对红苕之看法的,还得从我走近那家名叫“陈薯”的企业谈起。

说起“陈薯”,这两年多少有些耳闻。最先听说的就是思南县三道水乡一个在外面发了点财的老板回乡创办的一个红苕加工厂,生产我们思南的传统食品——红苕粉。再后来,又听说这个加工厂规模越做越大,还搞起了基地建设、流水线作业,产品研发,认认真真做起了红苕产业,俨然成为一个“基地带动、加工增值、销售拓展”等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龙头企业,就连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报道过,其架式也成“透过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曾吃到过这家企业生产的酸辣粉,你别说,味道还真的就是“好极了”。于是,对这家叫作“陈薯”的企业,多少还有些心向往之了。

年3月下旬的一天,在思南县文联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中,我终于如愿以偿得以走近“陈薯”。

一进厂区大门,那整洁优美干净卫生的厂区环境,就首先让我眼前一亮,心生好感。人们常说:干不干净,看庭院,爱不爱好,看打扫。如果把这个厂比作一个家,就凭这一点,就可看出这个家庭和主人不会差。厂区里,各种宣传标语、*建活动标识、企业文化展板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盆景、绿植、花草树木与厂区周围群山的翠绿相互映衬,更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通过介绍,我才知道,这家企业的名称其实不叫“陈薯”,而是叫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由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名叫张诚的当地人在其家乡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注资万元于年8月才成立的一家公司。注册商标就叫:陈薯。之所以取名为“陈薯”,是为了纪念把红薯引进中国的第一人:陈振龙。

相传,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年,福建商人陈振龙率商队渡海来到菲律宾,见到了漫山遍野的红薯,第一次吃到了这个东西,红薯独有的清甜香气和令人满足的饱腹感马上吸引了他。而且他听说这种作物耐干旱、耐贫瘠、易栽种、产量高。联想到家乡因天灾人祸、粮食短缺,人们食不果腹,便想把红薯带回家乡种植。但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制定有相当严厉的法令,盘查森严,禁止带出。陈振龙想出妙招,将一根红薯藤编织在一条缆绳中,躲过盘查,才将这根薯藤带回福建老家,自此在中国推广种植。在之后的好多特殊年代,红薯作为替代粮解决了好多人的饥饱问题,因此,又被称为“救命粮”,陈振龙也被称为“红薯之父”。

我没想到,这让人嗤之以鼻难登大雅之堂的红苕,竟然还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来历。想起小时候虽然很不情愿地吃着红苕,但它确实又让我们填饱了肚子,此时此刻,不得不在心中对之有些感激起来,对张诚老板将注册商标定为“陈薯”之用心也敬佩不已。

沿着参观廊道我们走马观花地参观了“陈薯”的生产车间:只见密闭的厂房内,几条现代化的生产线正在源源不断地把各种产品自动地加工出来。身着干净统一卫生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熟练自如地操控、加工、封装作业。一打听,所有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经过培训上岗的当地农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不由又让人心头一阵感慨和钦许。

参观完生产车间,来到展示中心,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各种产品更是让我震惊不已。真没想到,就是那么不起眼的红苕竟然可以生产出那么多味道鲜美的各种食品。只见几十种不同风味、颜色、粗细的红苕粉、丝、饼、面还有各种口味的酸辣粉、麻辣粉以及各种不同的薯干、薯片、薯条、薯糖等,再加上各种精美靓丽的包装,让人不禁垂涎欲滴,更想大快朵颐一番。

装潢考究的“薯乡情”酒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年轻时,我也曾喝过土法酿制的红苕酒,实话实说,那酒着实不好喝。没有包谷小烧的清香,也没有高粱曲酒的绵柔,更没有苦荞酒的回味,有时还有一种烂红苕的味道。因此,也是有好多好多年没有喝过红苕酒了。我不知这“薯乡情”酒也是不是像那时的红苕酒那样让人难以下咽。一行的人都说有同感,今天见到,不管味道如何,自然要品一品那久违的红苕酒了。

不是恭维,一口下喉,惊诧不已。现代酿造工艺烤制出来的“薯乡情”酒,绝没有当初那么难以吞咽的味道,虽不敢高抬为“琼浆玉液”,但也是别有一番醇和回甜的滋味,只能用大家品酒后同声说出的两个字来概括:好酒!

在展示中心,还有各种证书和图片也在无言地诉说着这个企业的不同凡响:就是这样一家成立才不到四年的企业,已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现已经成为“中国淀粉工业淀粉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扶贫龙头企业、全省农产品深加工成长企业。“陈薯”红薯粉还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扶贫产品。这些响当当的名头和荣誉,让我对这个企业真是刮目相看,也让我对这个声名显赫的企业竟如此孤陋寡闻而有些惭愧不已。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提这个企业的老总了。老板叫张诚,这个在外打拼多年并已取得一定成就的农民的儿子,一直不忘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一直不忘回报当初支持帮助教育他的父老乡亲。好多年前,他就开始资助村里面的老人和困难家庭,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这些年下来,也累计有数百万元之多。但在他看来,如此支持,也如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仍不足以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年,借着国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和*策,一直心存回馈故土,反哺家乡之情的张诚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成功的事业和舒适的生活,以振兴地方经济、聚焦农民增收为己任,回乡创办了这个从红苕选育、种植、加工、产品开发、销售、综合利用等全产业链的企业。如今已实现年价值上亿元,常年直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守妇女、残疾人就业余人。带动农户1.5万余户、3万多人参与到这个产业中来。这些农户通过这个产业户均增收元以上。

我在想,这样一个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能把红苕这样一个土得掉渣,甚至让人有些看不起的东西做成一项大产业的人不值得敬重吗?因此,张诚同志当选为贵州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春晖使者也就不足为奇、实至名归了。

从墙上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各级媒体以及省、市、县领导还有许多大学、科研究所的专家教授都纷纷到过“陈薯”,对企业的发展支持鼓劲、把脉问诊,也对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期望。

在“陈薯”的接待室,我终于见到了企业的领导人张诚。这个身材不高、长相有些斯文,戴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人,并不像一个有着亿万身家的老板作派,穿着也很简单随便,说话亲和,就像一个质朴淳厚的朋友和家人。

说起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张诚也没有自吹自擂、夸夸其谈,相反还谦逊的表示,自己做得还不够。但谈起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思路,张诚一下又变得兴奋起来。他说,企业未来的发展虽然还需要艰辛的付出和努力,但充满希望。企业将立足红薯的产业化发展,坚持“创新、高效、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大脱贫扶持力度,通过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倾力打造红薯产业融合示范区。下步还将建立红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红薯文化、乌江文化发展展示中心,高效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把“陈薯”做大做强,成为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品牌。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乡村振兴蓝图绘上一笔浓墨重彩。

仅凭我今天所看到的一切,我对张诚老总的话和对“陈薯”未来的展望深信不疑。因为,这短短几年的成就,就足以证明“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我知道,今天的我只能算是走近“陈薯”。“陈薯”及“陈薯人”背后还有好多不为人所知的艰辛、努力、付出、希望、成功、喜悦的故事我没有看到听到。但我相信,会有那一天,不仅是我会走近“陈薯”,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走近“陈薯”,然后走进“陈薯”。陈薯也会随着新时代的步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进亿万千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陈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