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佛观察明贤法师佛教造像源自佛陀时代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北京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内容提示如果硬要确指佛陀时代不造佛像,甚至断言佛涅槃后近数百年为无佛像时期,那么有关大乘佛法的依像观修、观像行持的大量戒定慧等类种种解脱道法门的合法性与解脱道价值,都将遭受直接的质疑甚至否决,相关法门的修行意义得不到确认,依像修持的正信势必遭遇彻底摧毁。基于此一既关学术研究又关信仰修持的综合性问题,这里以较长的篇幅寻找教典及实证诸方面的历史性依据,重新论证佛像及其修行法门的产生,实乃源自佛陀时代,且源自这一时期佛陀亲自做出的开许,甚至对于佛陀开许之后的众像起源与后世影像的流传,进行详细梳理。诚愿本文在辞旧岁、迎新春的新旧交替之际,为新时代中国大乘佛法贡献一丝更为光明的新春愿景,如将至之春,助大众迎来生机勃勃的正信和正行,不再被谬见的疑团所阻挠,以正见与正信之力突破障碍,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乘佛子,直趋菩提道,圆成佛正果。当前的造像研究主要以考古所得的单方面依据,推测佛像出现于佛涅槃后几百年间,并且基本上已成为造像研究领域的“定论”。但是,考古的发现只能用以证实,而不足以证伪。从佛教三藏经典的记述与已有实物证据来看,多方面依据可以证明佛教造像并非后起,而是源自佛陀时代,是佛法精神的直接体现与佛教修行的必然需要。众像之始:优填王造佛陀当世第一牛头栴檀像缘起释尊的化期中,最早的佛像是一尊以牛头栴檀木雕刻的佛像。《增壹阿含经》卷28中记载了这一段造像的缘起:……波斯匿王、优填王至阿难所,问阿难曰:‘如来今日竟为所在?’阿难报曰:‘大王!我亦不知如来所在。’是时,二王思覩如来,遂得苦患。尔时,群臣至优填王所,白优填王曰:‘今为所患?’时王报曰:‘我今以愁忧成患。’群臣白王:‘云何以愁忧成患?’其王报曰:‘由不见如来故也。设我不见如来者,便当命终。’是时,群臣便作是念:‘当以何方便,使优填王不令命终?我等宜作如来形像。’是时,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礼。’时,王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告群臣曰:‘善哉!卿等所说至妙。’群臣白王:‘当以何宝作如来形像?’是时,王即勅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形像。’巧匠对曰:‘如是。大王!’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是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而供养。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时,波斯匿王而生此念:‘当用何宝,作如来形像耶?’斯须复作是念:‘如来形体,*如天金,今当以金作如来形像。’是时,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北宋(年七月),日僧奝然法师令台州工匠张延皎、张延袭兄弟模刻汴梁启圣禅院所供栴檀瑞像,并携此像东渡回国,供奉于日本清凉寺。图为清凉寺栴檀瑞像局部。这段经文谈的是,佛陀晚年上至忉利天宫为生母摩耶夫人说法,三月未归。当时,憍赏弥国优填王与舍卫国王波斯匿王思睹如来,便向阿难尊者询问佛陀的去处。阿难尊者并不知晓佛陀去处,二王更是忧思难解。当时,群臣前来优填王处问忧,优填王感慨:“我今以愁忧成患。”更言:“由不见如来故也。设我不见如来者,便当命终。”群臣闻言,心生为王排忧解难之念:“当以何方便,使优填王不令命终?我等宜作如来形像。”于是他们对优填王说:“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礼。”优填王当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善哉!卿等所说至妙。”当即勅令国界内奇巧师匠塑造如来形象。据《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的记载,最终造像的工匠是“工巧第一”的毘首羯磨天。当时,毘首羯磨天遥知优填王欲造佛像,便主动前来自荐。毘首羯磨天深明凡夫不能尽现佛诸相好,故向优填王陈述深见,以表诚意:“我之工巧虽云第一,然造佛形相终不能尽。譬如有人以炭画日,言相似者,无有是处。设以真金而作佛像,亦复如是。有外道言:‘梵王能作一切世间,然亦不能造佛形像尽诸相好!’但我工巧世中为上,是故我今为王作耳!”此后,天匠“操斧斫木,其声上彻三十三天,至佛会所。以佛神力声所及处,众生闻者,罪垢、烦恼皆得销除。尔时如来即便微笑,种种叹美其王功德,乃至遥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又“运其工巧,专精匪懈,不日而成。其像加趺,坐高七尺,面及手足皆紫金色。时优陀延王见像得成,相好端严,心生净信,获柔顺忍。既得忍已,益加欣庆,所有业障及诸忧恼并得销除”。毘首羯磨天虽不能尽现佛陀微妙相好,但以工巧造佛庄严,仍有如此不可思议功德。以此因缘,诞生了佛陀当世第一尊佛像。清凉寺栴檀瑞像局部同样“愁忧成患”的波斯匿王很快知道了优填王造佛像并供养之事,也召集了舍卫国中的能工巧匠,告之曰:“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并思忖:当用何宝,作如来形像耶?最后决定:“如来形体,*如天金,今当以金作如来形像。”波斯匿王选择以紫磨金色造如来像,同样高五尺。一时间,阎浮提界中诞生了最早的两尊佛像。优填王所造栴檀佛像成为释迦牟尼佛化期娑婆世界最早的佛像,法显大师在《佛国记》赞叹此像“最是众像之始,后人所法者也”。大作佛事:栴檀像足步虚空放光迎佛重返人间,蒙佛长跪合掌亲为授记牛头栴檀佛像不仅是“众像之始”,也是“后人所法者”,可见其意义不仅在于“第一”,更在于成为此后造像的模范;不仅是造像的模范,更承载着传承佛陀度生事业的重大使命。在佛陀从忉利天返回人间时,牛头栴檀像曾蒙佛陀亲作授记与付嘱。佛下三道宝阶公元2世纪犍陀罗造像佛下三道宝阶,优填王持佛像迎接秣菟罗博物馆藏佛下三道宝阶白沙瓦博物馆藏当时,佛陀在忉利天讲法完毕,回归人间。《增壹阿含经》记载,佛陀在忉利天说法三月,最后的七天内,佛以神足使声闻弟子了知佛在三十三天。当时,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观佛所在,目犍连尊者依此信息以神通至忉利天佛说法之处,佛陀告知尊者七日后佛陀回到人间的地点在僧伽尸国的大池水侧。目犍连尊者将此消息告知四众,大众皆前往僧迦尸国大池水侧迎候佛陀归来。当日,释提桓因告知自在天子,从须弥山顶至僧迦尸池水,化作金、银、水精三道宝阶,佛陀便顺着中间的金道从天上返归人间。同时,梵天从银道、释提桓因从水精道,无数天人紧随其后,随从佛陀一齐下到人间。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佛教的国家,把佛陀从三道宝阶降还人间的日子称为“天降节”,各寺要在次日举行纪念仪式。

佛下三道宝阶

加尔各答博物馆藏

佛陀自忉利天返人间图

公元前1世纪初浮雕,红砂岩浮雕像高60cm

印度巴尔胡特佛塔遗址出土,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

大众欢喜踊跃,纷纷前来迎接归来的佛陀。优填王更是携像来迎。《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详细地描述了佛陀从忉利天下阎浮提界的瑞景,以及“金像来迎,释尊礼像,化佛长跪”的不可思议景象:“佛告父王:‘云何名如来从忉利天下阎浮提时光相变应?我初下时,无数天子百千天女侍从世尊,独见一佛圆光一寻放千光明,足步虚空蹑阶而下。时佛光中七佛像现,从佛光出导佛前行。时优填王,恋慕世尊铸金为像,闻佛当下,象载金像来迎世尊!莲华色比丘尼化作瑠璃山,结加趺坐在山窟中,无量供具奉迎世尊!“尔时金像,从象上下犹如生佛,足步虚空足下雨华,亦放光明来迎世尊!时铸金像,合掌叉手为佛作礼,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向像,时虚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长跪向像。”优填王持佛像迎接忉利天归来的佛陀约3-4世纪犍陀罗片岩浮雕30x43厘米其后,佛陀与化佛皆付嘱佛像。经云:“尔时世尊而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空中化佛,异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像,幡、花、众香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若有众生知佛下时种种相貌,系念思惟必自得见。’“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知佛如来下忉利天及见佛像,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如是观者名为正观,若异观者名为邪观。”佛履三道宝阶降还,优填王持佛像迎接画面座下胡跪者即优填王,手中所捧椭圆状物即佛像克孜尔第窟主室前壁门上方通常认为佛陀将未来世的化度事业传承给僧团,而从这一教证可知同时承载佛陀大愿与事业的还有佛像。佛像的存在,并非来源于后人纪念性的尊崇,也并非只是出于对佛陀的敬仰、怀念与想象。佛像,传递着佛教弘法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另一种更为直接的弘法方式,是众生信仰与成佛的根本需要。佛陀对优填王所造佛像长跪合掌乃至授记付嘱,正是以优填王思念佛陀而造像的缘起,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造像对于众生得度的甚深因缘。佛履三道宝阶降还森木塞姆第48窟主室前壁门上方佛履三道宝阶降还(局部)椭圆状即优填王所捧之佛像森木塞姆第48窟主室前壁门上方这一公案不仅记载在大小乘经中,也有实物依据。正是在被部分学人考证为“最早佛像”的公元2-3世纪的犍陀罗造像中,有两幅石雕刻画了这则公案。一幅刻画了佛陀说法结束后从忉利天返回人间,人天大众夹道迎接的盛景;一幅刻画了优填王手持佛像迎接佛陀的情境。这一主题也屡屡出现在一些著名的石窟中,如龟兹石窟群中森木塞姆第48窟主室前壁、克孜尔窟主室前壁、尕哈第31窟后甬道正壁的“佛下三道宝阶降还人间”的壁画中,就有优填王手捧佛像迎接佛陀顺三道宝阶从忉利天降还人间的场景。佛履三道宝阶降还(局部)画面左下角为祇洹精舍内供奉的优填王造像十八世纪蒙古绘画棉地矿物颜料这是一类非常珍贵、稀有的造像。造像与造像中的“佛像公案”叙事融合在一起,不仅佐证了经典的记载,也是在用实物传达着甚深法义。佛陀报、化二身中,报身是广大如虚空的微妙色及无量功德存在,而佛陀三大阿僧祗劫以来行持菩萨道度化众生的不朽因缘则以无尽缘起显现在佛陀化身中。菩萨与凡夫众生这两类被摄众生显现在能摄的佛陀报化二种色身境中,恒久演绎、摄化无边,二身等同虚空,虚空亦是身相,色身度众说法,说法即是虚空,现见虚空说法,即见佛二色身。虚空般色质的相好映现在事相中,事相相融在虚空无异的身相中,心境不异,事像相融。除了单独的正像以外,还有叙事场景中所出现的佛陀,正是佛陀报化二身说法遍一切处的形像化的呈现。所以,这不仅是佛像,也是佛陀报化二身说法度众生的功德力用,为佛陀愿力所成就,绝不仅是佛陀的物质化形象。可谓事中有像、像中有事、事就是像,像也是事,事事无尽、事像相参、圆满塑造,彼此无二。佛身之中有众生、众生身中有佛陀、度生宿缘佛身现、众生转依佛身证。铁证如山:佛陀当世的佛陀塑像与画像三藏中关于佛像的记载以及有关佛像的佛陀开示远不止上述两处。尤其是律典及大小乘经的记载,已然说明佛陀当世就有佛像。不仅有塑像,还有画像;不仅有佛陀对造像的许可,还有关于如何造像的细节指导;不仅有造像的指导,还有装饰佛像、供养、礼拜以及观像修行、对像用心的种种细致教诫。这些教证不仅铁证如山地说明佛陀时代就有佛像,并为后世佛子提供了“如法对待佛像”的详细指导与启发。1佛陀亲许造像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中,有多首关于“造像”的偈颂集中反映了佛陀应化时期,佛陀不仅许可造佛像,而且就如何造像、装饰佛像、修复佛像、供养佛像都有详细的教诲。佛陀的开示每每在具体事缘下展开,这些事缘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根本说一切有部品毗奈耶杂事》《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中得到展开,与《毗奈耶颂》中简明的偈语相互印证,从律典的角度共同佐证:佛陀时代就有佛像,佛陀曾亲许并指导造像。(1)造寺应安奉佛像造寺三五层,香台或五七;或可随情作,小寺五三房。略论处中寺,于东西两边;三层各九房,房中宽丈二。后面亦三层,上取三房地;中拟安尊像,檐前不废行。或可此檐前,从地为重阁;随安大尊像,每日设香花。——《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这一段偈颂在说明造寺的形制后,即说明了安奉佛像的如法位置,并特指明应每日设香花供养。(2)“赡部影像”的严饰与供养种种庄严具,皆悉在随听;莹饰大师形,令施福增长。不许安耳珰,及以足鸣钏;斯为女人饰,勿累大师形。欲使众人散,鼓乐可潜声;供具悉应收,无令有亏失。或时大众集,諠闹出高声;不知时至中,应鸣?击鼓。若至大会日,请像入村城;能令灾横除,庄严为生福。遍洒康庄道,严仪巷陌中;散花悬妙幡,雅丽如天苑。栴檀及龙脑,沈水香普熏;随风处处行,闻者生钦仰。鸣螺击鼗鼓,撞钟告四方;屯聚震鸿音,听者生随喜。鼓乐无停息,高声出云表;旃旐遍萦罗,斯名大法会。大旗有五种,鲸牛妙翅龙,师子画幡旗,咸持以供养。人众皆陪从,法俗两相依;如是胜庄严,引导如来入。由佛入村城,敬心兴供养;八部天龙等,能除众*恶。——《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尼陀那”义“因缘”,“目得迦”义“本事”)的“尼陀那别门”中记述了给孤独长者向佛请示造“赡部影像”,佛听许造像并作详细教诲的公案。律中“尼陀那别门第五总摄颂”将此公案概括为“菩萨像供养,吉祥大众食;大会草稕居,集僧鸣大鼓”。这里的“菩萨像”即是给孤独长者所说的“赡部影像”,义净三藏所译《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译作“赡部光像”。无论是“光像”还是“影像”,都更能突出“像”的本质。为众生所示现的佛陀应身也好,佛造像也好,其体为空,皆依根、识、光等众缘和合而能得见,如影如幻。故佛教中也称佛像为“佛影”,丛林中有“影堂”之所。在总摄颂后,以六个“子摄颂”分别从六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介绍缘起——给孤独长者向佛请示能否造“赡部影像”。为了维护佛陀不在场时的僧团威仪,给孤独长者特意登门请益佛陀:“我今欲作赡部影像,唯愿听许。”佛说:“应作。”这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有更详细的展开:“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礼双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若佛世尊在众首坐时,众便威肃;若不坐时众无威德。若佛世尊见听许者,欲造赡部影像置于众首。”世尊告曰:“随意当作,置于众首。”在获得佛陀许可后,给孤独长者问了四个细节问题:能否为“赡部影像”安幡盖;应造怎样的旗幡;能否为“赡部影像”设座;能否用铁竿悬挂旗幡。佛陀一一应允,并介绍了五种可用的旗幡。第二方面,给孤独长者继续请示关于供养与严饰佛像的问题。长者先是获得“为赡部影像随意供养”的许可,接着谈到装饰,佛陀许可除了脚钏耳珰,其他璎珞饰品皆可用来严饰“赡部影像”。《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中对这一要求也有清晰记载:“若作大师形像,除脚钏耳珰,余庄严具随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为什么可以用璎珞等装饰佛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云“种种庄严具,皆悉在随听;莹饰大师形,令施福增长”。为什么不可以耳珰足钏严饰佛像?《颂》云“斯为女人饰,勿累大师形”。释尊以应身而现僧像,僧乃丈夫像,故不合以女饰作装饰。而菩萨多现在家人身相,不简别女人,故菩萨像的饰品既有璎珞,也不排除耳珰足钏,此是百福所庄严的缘故。《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的长行中,佛像被称为“赡部影像”,偈颂中则被称为“菩萨像”,二种名相交替出现,有取佛陀累劫行持菩萨道而在南瞻部洲示现成佛之义。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中,佛像则被称为“大师形像”“大师形”(时人也以“大师”称佛),并有别于“菩萨像”——以能否用耳珰足钏作装饰来区别。对同一事缘,不同律典的记载可谓互相印证,共同形成经藏的佐证。综合根本说一切有部与萨婆多部律的记述,可知佛陀时代不仅有佛像,也有菩萨像,佛陀更未禁止造像。这对所谓依律典得出“佛陀不许造像”的结论形成了有力的驳斥。有的研究者试图在考古依据之外,从三藏中找出佛说不许造像的依据以佐证考古,于是《十诵律》中一句“佛身像不应作”被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