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德禄散文山乡聊ldquo宅rd [复制链接]

1#
白癫疯游泳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38102.html
大西山永定河文学《百花山文萃》

作者简介:

李德禄,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火村人,系门头沟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于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区委*研室、区委办公室、市技术监督局、市生产合作总社、北京国际技术合作中心等单位任职。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中秋月》、《麻将这*东西》、《雾烟》、《浑河儿女》、《悬浮的阶梯》等;另著有《空缺的位子》、《戏梦》、《绿色丰碑》等多篇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广播评书等,其中《权力的温度》获北京市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影视剧本有《浑河*》、《京西烽火情》、《喋血京门》、《黑金泪》等。

山乡聊“宅”

“房角子、地头子,乡村人的命根子”,说的是乡下人对房屋院落的地界儿,看得至关重要。以前,为节省土地,山村里给村民划分宅基地,很少是独门独院的,通常是两三户,甚至三四户划在一处院子里。即使是祖上留下的独院老宅,也是树大分枝,弟兄分灶另过,代代相传,也不再是一户独有。因此,人们对房根屋角寸土必争,经常为此发生争执。

那会儿,乡村人除了守家种地,就是把攒下的钱用来盖房子,为自己也为儿女。房子看得见,摸得着,有了房子脸上有光,心中踏实。有了房子,儿子能娶房好媳妇,女儿能嫁个好人家。于是,人们一门心思地大兴土木,一片片新房,如蜂筑巢般的建造起来。

那会儿,盖房简单而粗糙,村里有着茂密的自然林,村里批个条子,自行去山里依需而伐。村里有广阔的山场,人们开山挖石,从地基到墙体,全是一水儿的山石。砌墙时,到*土坡上取些*土,切些谷草和成泥,廉价而实惠。

村里有互帮互助的习俗,无论谁家盖房,村人踊跃而至,丝毫不用担心人手不足。那时候,村子里有木匠,不但上柁挂檩全凭他们指挥,而且门窗也大多出自他们之手。当时,基本上是对开式的纯实木门儿和设计好图案的多形格子窗,然后糊上一层柔软结实的白纸,新房就旱地拔葱般地建起来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糊纸的格子窗逐渐被玻璃窗所代替,成为一种进步的时髦。

上世纪,有很长一段时间,山村人固守家园的观念动摇了,人们不再精心打理田事,似乎进城打工,离乡创业是更好的谋生出路。为了子孙后代能出人头地,为使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许多人把孩子户日迁到城镇亲戚家,年轻的夫妻甚至在城里租房,边打工挣钱边照顾子女上学。

那会儿,乡下人羡慕死了城里人,总想落户城市,哪怕是在城区的犄角旮旯,或是窄憋的平房小屋,只要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所,那就开心的要命,回到乡下就显得高人一头,胸脯直挺挺的,走路都带着风响。

农村的山水始终清新,山乡的景致依旧如画,只是昔日的乡下人终归贫困,为着饱食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有游山玩水的兴致?究其原因,都是一个“穷”字闹的,都是那些明显的城乡差异,把人们分成了等级。渐渐地,在城里租房赁屋,已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于是,村里在外工作的、长年在城里打工的人,仨瓜俩枣的就卖掉了乡下宽绰的旧房老院,渐而在城镇购置了“鸽子窝”似的楼房。

家乡的许多山村搬空了,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好似暮年的老人,默默地呆立在夕照里。我去过生养我的山村,也到过不少毗邻村庄,熟悉的家园生疏了,儿时的玩伴迁居了,许多院子里,石墙里扭外斜,房屋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像极了聊斋里的荒宅。

白日里,宽阔的河滩里只有廖廖几个老弱妇孺凑在一起闲聊。夜晚,天刚刚擦黑,许多院落已关门闭户了。村夜寂静,只有微弱的灯光告诉人们,这里还是村庄,这里还有人烟。熟悉的家园生疏了,我心灵亦变得孤寂,似乎追寻不到儿时欢悦的记忆!

改革的大潮涌动着人们的心思,一个山村的变化,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变迁,人们观念的更替,导致行为的不可思议,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山乡人穷则思变,把农村的山变成金山银山,农村的水变得清幽甘甜。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繁华,村里的风景也越来越诱人。

我的家乡开发山水资源,自筹资金,兴建了旅游景点,打工的人们相继回来了,把汗水洒在故土家园。荒芜了的土地长满了庄稼,山坡梯田植满了果树。随着旅游景区的开发,山村不再孤寂,山南的、海北的、京城的、本地的,车水马龙,游客如溪,山村美的像幅画,陶醉了客人亦陶醉了自己,诱得城里人趋之若鹜。

村人兴办农家乐,规划特色民宿,自种自收的农家饭,成为城里人的向往,以往被人们弃食的山珍野菜,成为饭桌上的香饽饽儿。山村里建起健身广场、街心公园、文化礼堂。茶余饭后,上了年纪的人,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悠闲自在地散步遛弯。年轻的人涌进广场,唱歌跳舞,演节目,山乡人自有山乡人的乐趣。

家乡的山村,远离喧嚣,树木光影如画,漏透而清凉。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户户相连,院院相通,青砖黛瓦,水映屋脊,幽静而浓情。清晨,在山间田野一路走去,都有花草相伴。暮色里,听农人荷锄而归的欢声笑语,闻牧者领牛羊归圈的哞咩声。夜晚清凉,人们搬出木凳、小杌子、马札儿,看星星,看月亮,听老人讲述无穷无尽的故事。

如今,城里人想方设法地到乡下购买房屋,除了想远离楼影密匝,市声聒噪之外,还欲在溽暑夏日,寻觅一处幽静清凉之所。许多年轻人、中年人不仅想为自个儿,在山水环抱的清新之地,打造一处自己的“桃花源”,更为着自己上了年纪的父母清静康泰,便不遗余力地托亲访友四处打探,即使花再大的价钱也在所不惜。

时过境迁,如今在乡下购置民宅几乎成为痴心妄想,价格不菲不说,无论你出多少钱,几乎没人愿意卖。当初,许多卖掉自家房院的山乡人,都恨自个儿短见,亦想回乡购房,甚至想把廉价卖出的自家院落,再用高价赎回来,但悔之晚矣。山乡人都难在故土达成心愿,何况城里人,更是有钱难圆其梦!

既然购买房屋院落成为不可能,不少人便打起租赁的主意,短租一年半载,长赁一二十年。如此一来,乡下闲房有了收入,城里人也了却了一桩心愿。有些城镇企业和一些阔绰的个人,在环境幽雅之地,租赁山村的闲房旧院,打造成现代时尚的民宿,不仅自己赚得盆满钵溢,亦为山乡带来发展生机,实乃双嬴之举。

我有几个城里的朋友,他们与当地房主谈的条件更是宽惠,双方签订长租二十年的协议,承租者每年按规定交纳租赁费用。同时,他们将原有旧房全部拆除,重新设计,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建盖舒适的新房。协议到期,新建房屋无偿归出租人所有。哇塞!真是三十河东,三十年河西,城乡的事情简直倒了个儿了!

时下,家有旧宅老屋的山村人,自然而然地拥有一份自豪。为建设美丽山村,国家对山乡农户修建房舍,酌情给予教万元般的补贴,富裕了的村人不再吝啬花钱,他们将闲置的旧宅拆除,把凸凹不平的石头灰土墙,换成一水儿的水泥砖墙,他们废弃了过去人畜共用的圈厕,扩大了住宅面积,各家各户皆按照当下标准,居室修建了卫生间,装上冷暖两用的空调。煤改电后,居家享受国家*策补贴,大多铺装分控式地暖,根据所需,灵活开关。不少人家厨房、餐厅分设,足不出户,应有尽有,把个旧宅老院,修饰得阔绰时尚。

在山区老家,我家原有一处三户共有的院子,那是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时分给我家的三小间东房,与北房连接处有片不大的空地,当地人称“圈儿”,既是大家伙儿公用的茅厕,亦是饲养猪鸡的畜舍。北房与南房为另两家所有,西厢是空地,为南北房两家囤土堆煤之用。年幼时无顾忌,尚不知房院窄憋,等长大懂些事了,不仅感到拥挤不堪,而且有诸多不便。上茅厕时,只得在小门上挂一个牌牌儿,摘下牌表示里边有人,牌挂着可随便入内,院人自觉遵守,以防尴尬。

后来,村里划分宅基地,我们用旧址互抵互换,原来三户的旧院归为一家。我家盖了六间大瓦房和两小间厨房,有了自家独用的圈厕。另两户亦因置换各自拥有了一处独院。由于工作需要,我先后调入门城镇和北京市里工作,分得了福利楼房后,便把父母接来同住,以为老家的房子用不着了,便廉价处理掉了。

谁知,父母住进城里却像是遭了罪,壮实的身体不时头疼脑热。他们没处串门子,无人聊闲天,待在家里整天长叹短嘘,天天吵着回乡下。看到他们郁闷的样子,只好把他们送回村子里,在我妹妹家居住。

为看望父母,我们经常回到老家去。每次回到村子里,心里就犯别扭,总感到自个儿不再是村里人,倒像个走亲串友的外来者。别的事儿甭说,就连过夜都成了问题。妹妹家只有四间屋子,人多了睡不开,只好到朋友家借宿。夏天还好对付,打打牌,聊聊天,乏困了,在沙发上眯瞪会儿也就过去了。冬天可就难了,山区冬寒,到亲戚朋友家过夜,人家腾屋子、暧炕、搬被子,折腾得你都不好意思了。

年,正赶上村里批宅基地,我以老爹老妈的名义写了申请,又重新盖了一处院子,这叫失而复得,算是运气很好的了!后来,尽管不少人要买我的院子,甚至要出大价钱,我再也舍不得撒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岂能再干那种记吃不记打的事呀!

为何山乡老家的宅院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思?因为房子不止是个建筑物,更是一种思

念,那里有我们无尽的牵挂,有我们永久的回忆。家有老宅是一宝,只要老房子在,无论新旧,你一定会抽时间去看看。在那里,有你熟识的山水田园,有你至爱的亲朋挚友。回到久违的故土家园,喝家乡水、吃家乡饭、说家乡话,乡风乡俗悠然而生,亲情友情汩汩相涌,那是何等惬意?

俗话说落叶归根,人越是长大,就越是恋家。人虽搬进了城里,但搬不走亲情,无论我们离家多近多远,无论我们事业腾达还是平淡,无论欢喜还是愁烦,总会想起那个看似不起眼的“家”。

如果老房子没了,家就散了,亲情就淡了,灵*无处寄托,你就成了无根的木,漂泊的草,那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因此,对于农村出去工作的人来说,外面的房子再大再好,那也只是个住所,老家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家!

我在老家的独门小院,面积不算大,房子不算多,更说不上豪华。大门坐西朝东,门楼昴然挺立,青砖黛瓦的月亮门儿,尽显古色古香,盈门紫气东来。穿过月亮门,步入庭院,屋成三合,宽敞明亮,青砖铺地,纳一院春光。

我在老家的山村出生,在山村长大,年轻时在外工作,辛勤紧张,很少歇有节假日。我总在想,等我老了,头发白了,不再奔忙了,就回到农村这片最朴实的土地上,回到这个所有梦开始的地方颐养天年。因为这里有拔不走的根,有忘不掉的情,是我最挂念的向往。退休了,我兑现了承诺,实现了夙愿。每年五月初至十月末,几乎全都待在这里,无论是晨曦,还是夕阳,无论一茶一饭,还是一菜一粥,生活都变得有滋有味。

回到乡下,复归山野,清晨踏露林中走,夜与繁星共笑言。友朋常来,豁然相聚,大家围桌而坐,一壶浊酒喜相逢,浓酌淡饮,把酒话桑麻。壶空杯净,换茶而饮,轮番谈讨趣闻轶事,亲情依然如故,笑声飞出院落,引来好奇的虫啼鸟鸣,人们的梦境,犹如天边一抹清远的月色。

有人称我的小院是“松风草阁无价宝,听泉煮茶似神仙。”我喜欢这文诌诌的恭维,喜欢在这里与朋友相聚。人间知味是清欢,人永远活在“关系”中。父母是为你付出全部真情的人,妻子是愿意与你携手一生的人,孩子是另一个你自己,朋友是没有血缘的兄弟姐妹,这些都是你在人世间,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人。尽管未必总能相逢相见,未必尽皆互倾心言,但只要心怀悲悯,相互关爱,便少了许多愁烦,这个世界才能处处充满阳光,才能花香弥漫!

我在小院一隅,种了一畦*瓜,两行大葱和一排豆角。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便是蹲在畦边观看,欲亲眼目睹种子的生长过程。小苗儿拱土出芽儿了、长叶儿了、开花儿了、结果了,院子东西两侧绿盈盈的。此时,真个是满院生翠色,簇簇向蓝天。

晚风习习,夜色茫茫,院灯映照秧苗的叶片,显得年出奇的绿。我坐在园子边上,观星赏月,似乎聆听到昆虫的对话,似乎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我默坐无语,其实是我心语与物语的自然交流,直坐到腿脚生风,胳膊麻凉,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屋内,捂被大睡,直至日升三竿。

我适时地浇水施肥,锄草松土,那种前所未有的勤奋与耐心,就像侍候自己的孩子。我看到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看到蝴蝶在碧绿的叶片中穿梭飞舞,看到秧架上垂吊的*瓜、豆角,我心里那个舒坦劲儿,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小菜园子是自个儿亲手种的,不打农药,没有污染,绿色新鲜,随吃随摘。自个儿吃不完的,就送街坊、送亲友。住在这里,不用等放假才能来体验生活,天天都是农家乐。老家的小院总是那么温馨,那么惬意,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天地,春夏秋冬都有醉人的风景。炎炎夏日,去那里觅清凉,避酷暑,总会有一份淡然,总是诗意而从容!

主编:赵春光

责任编辑:王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