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博物馆之二三厅四厅五厅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四)第三展厅:诗情画意——西湖题名景观。如诗如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风景名胜景观设计手法"题名景观"的代表之作"西湖十景"的缘起与传承,为这一西湖景观的精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展示亮点:西湖景观多点触摸。通过互动查询桌观看西湖十景介绍,开创此项技术用于国内博物馆的先河,不但将观众从"客"变为"主",而且可供多人同时操作,活泼有趣,西湖灵动的景色可以与多名游客同时分享。

(1)西湖题名景观:

“题名景观”是一种由中国山水画和山水诗艺术扩展到景观设计的产物,是中国山水美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上的杰出体现,对世界景观和园林设计艺术具有突出巨献。“西湖十景”在中国原创的“题名景观”设计史上,开创了以四季景物为主题的观赏特性,蕴涵着人与自然在情景交融时可获得的各种心性寄托和品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景观设计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突出表现。

“西湖十景”是东方题名景观中最经典、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杰出范例,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13世纪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鼎盛时期文人土夫在景观设计上的创造精神;对18世纪的清代园林和19世纪以来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地区的景观设计和造园艺术均产生过明显的影响,在世界景观设计史上独树一帜,拥有重要地位。

(2)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与题名景观的缘起:

以成系列的“四字景目”为特征,是中国古代对风景名胜的重要景观设计手法之一。它主要受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影响,缘起北宋时期(10—12世纪),后来逐渐推广运用于造园设计,成为中国特有的山水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文人士夫在景观设计上创造性精神的体现。

《林泉高致集》:北宋中期,山水画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尤以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为代表。该书提出:山水画要表现诗意,能激发观赏者“思行、思望、思居、思游”。由此强调了山水画对于人的心性情感游历享受的功能。同时,该书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对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在观察和表现上的差异。

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绘画艺术上的产物,约始于公元3世纪的魏晋时期。山水画家以及观赏者以心灵映射宇宙万象,借山川来表达人与自然间情景交融的灵境。山水画由此逐渐成为最能体现中国人情感寄托的绘画艺术。

(3)以四季景物为主题的题名景观“西湖十景”的产生:

南宋时期,临安(杭州)作为都城,西湖景观营造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环湖一带园林竞建。优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聚集杭州。他们沉醉于山水间,在泡笕美景的同时又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描绘西湖山水的绘画面艺术作品,而这些画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南宋宫廷画院的作品。

南宋宫廷画院: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设立御前画院,后人称绍兴画院。在统治者的直接经营推动下,画院发展迅速,时名家云集,并持续存在了一百多年。其艺术活动和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刘松年四季山水图:

南宋时期,北宋有关四季山水的绘画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尤其在刘松年的西湖《四景山水图》中获得了完整的表现。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中首次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的作品。

刘松年钱塘(今杭州)人,曾居清波门外,人称刘清波,宫廷画师,著名的“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一。

(5)西湖十景的产生过程:

宫廷画师创作西湖画作。给作品题写有关诗意的四个字的题窗,即所谓“四字景目”。画作中的山水景观以这一方式获得认定和流传。经过画家们的反复提高品质,在众多品定的景观中最终产生了十个最能代表西湖景观特式的景观。

约成书年的祝穆所撰《方与胜览》中,确切记载了《西湖十景》的十个景名,该四字景目系列自此成型。

好事春客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方与胜览》

联章体诗词:北宋初年,著名诗人潘阆寓居杭州,自作《酒泉子》词十首,追忆杭州西湖的山水胜景。这是最早使用联章体题咏西湖山水的诗歌,为南宋西湖十景的命名方法和格式奠定了基础。

(6)康乾钦定西湖十景:

宫廷画师创作西湖画作。给作品题写有关诗意的四个字的题窗,即所谓“四字景目”。画作中的山水景观以这一方式获得认定和流传。经过画家们的反复提高品质,在众多品定的景观中最终产生了十个最能代表西湖景观特式的景观。

约成书年的祝穆所撰《方与胜览》中,确切记载了《西湖十景》的十个景名,该四字景目系列自此成型。

好事春客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方与胜览》

联章体诗词:北宋初年,著名诗人潘阆寓居杭州,自作《酒泉子》词十首,追忆杭州西湖的山水胜景。这是最早使用联章体题咏西湖山水的诗歌,为南宋西湖十景的命名方法和格式奠定了基础。

(6)康乾钦定西湖十景:

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六次下江南,期间西湖得到多次治理,景观达到全盛,年乾隆帝题写十景诗文,刻于康熙题字背面,之后多次吟咏西湖十景。

(a)苏堤春晓:

苏堤贯穿湖面,漫步其上,六桥起伏,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是观赏西湖山光水色的最佳地带。春季,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绿柳如烟,红桃如雾,洋溢着春机盎然的活泼景象。为南宋“西湖十景”之首。

御碑亭为清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太湖石刻。碑身正面刻康熙题行书“苏堤春晓”四字,背面刻乾隆帝年御题七言绝句。御碑亭为清代风格四角攒尖顶木构亭。

一株杨柳一株桃,夹镜双湖绿映袍。

苏堤,旧称苏公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是著名文豪苏轼主持修建的。六桥均为单孔石拱桥,条石砌筑,主体结构及材料为清代遗存。

(b)曲院风荷:

古时曲院多荷,夏日湖面水波不兴、绿盖红衣。荷香随风飘送,令人备感神清气爽。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品格高尚”,故为该景注入了审美和人格追求的双重意蕴。

御碑亭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太湖石刻。碑身正面刻康熙题行书“曲院风荷”四字,背面和侧面刻乾隆帝御题诗。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歇山顶木构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曲院,南宋时在九里松旁曾有“麯院”,为取金沙港之水浸麯以酿官酒之地。清代康熙南巡时在苏堤跨虹桥西北建园林院落,种植荷花,并以同音异意的“曲院”代替原景名。现存清代的院落空间范围。

玉带桥,始建于清雍正九年(),位于金沙堤中段。因初建时所在水域溪流湍急,桥身设三涧以泄水,状如带环,故名“玉带”。现桥保存清代形制,为三跨梁柱式石桥。

(c)平湖秋月:

秋夜,湖边高阁凌波,倚窗俯水,视野开阔,但见皓月当空,银波万顷,金风送爽,水月相融。置身其间,恍若身处月宫之上。古代文人雅士视秋季平静清澄之湖水和洁净无暇之夜月为人格高洁的象征,故喜于秋夜在此玩月饮酒、赋曲作诗。

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修好最安枕。

御书楼为清代风格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入口悬挂清康熙皇帝御题“平湖秋月”匾额。

御碑原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太湖石刻,碑身正、背面均刻康熙帝御题行书“平湖秋月”四字。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角攒尖顶木构亭。

(d)断桥残雪:

西湖景观的欣赏以“雪湖”最美,而断桥又是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之处。每当瑞雪初晴,举目四望,但见冻湖如墨,周围孤山、葛岭一带铺琼砌玉,晶莹朗澈,呈现黑白分明、动人心魄的景象;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银链横陈,断桥向阳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呈“雪残桥断”之景。

独有断桥荒藓路,尚余残雪酿春寒。

断桥始建年代早于唐代,历代整修。现为单孔石拱桥,条石砌筑。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的主人公在此相识,故该桥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它也是西湖诸桥中最出名者。

白堤旧名白沙堤,唐代即为连通孤山与湖岸的通道,宋至今历代沿用。人们为纪念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改堤名为“白(公)堤”。

御碑(亭):御碑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太湖石刻,碑身正、背面均刻康熙帝御题行书“断桥残雪”四字。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六角攒尖顶木构亭。

(e)花港观鱼:

湖畔园内,叠石为山,凿塘为池。春日,桃花落瓣,引得池中锦鲤争相嘬花,别有意趣。古时为追求闲逸疏散的文人雅士萃集,争相题咏之所。

御碑(亭):御碑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太湖石刻,碑身正、背面均刻康熙帝御题行书“花港观鱼”四字。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角歇山卷棚顶石柱木构亭。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花港观鱼院落:南宋时原为内侍卢允升别墅,园内凿池引水、畜异鱼数十种,得名“花港观鱼”。宋未宅园渐废。清康熙帝南巡时复兴,于苏堤西侧重建园林,叠石凿池、养鱼观景。现存清代院落空间范围和方形鱼池、假山等清代遗迹。

(f)柳浪闻莺:

西湖边清波门附近,历来绿柳成行,低垂的柳丝在清风中摇扬,如翠浪在空中翻滚,柳林中莺鸟鸣啼,生机盎然。故亦为旧时文人墨客品赏风景、吟诗作画之佳处。

南宋时期,清波门外有孝宗皇帝濒水所建的御苑“聚景园”,园内垂柳成行,得名“柳浪闻莺”。清代因康熙巡游西湖而复兴。现仍保存着清代以来形成的基本面貌。

翠浪翻空画不成,赤阑于外听新莺。

御碑(亭):御碑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太湖石所刻,碑体正、背面均刻康熙帝御题行书“柳浪闻莺”四字。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柱歇山顶式木构亭。

(g)三潭印月:

北宋苏东坡疏浚西湖在湖中段设三座小石塔,后成湖上一景,明万历间筑放生池并在池外重置三塔,清代康乾年间经整修留存至今。三塔历来被视为西湖景观最经典的标志。

御碑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碑身两面均刻楷书“三潭印月”四字。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石柱六角攒尖顶亭。

半夜冰轮初出海,一湖金水欲熔秋。

小瀛洲:明万历间浚湖堆土而成。呈“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田”字形格局,为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全岛以亭台楼阁配以传统花木构成色彩绚丽的景致,与岛外水光云天相映,象征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蓬莱仙岛。

(h)双峰插云:

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时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远望两峰,可见遥相对峙的双塔巍然耸立,气势非凡。每当云雾弥漫,塔尖于云中时隐时显,恍若云天佛国。

御碑(亭):御碑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太湖石刻,碑体正、背面均刻康熙帝御题行书“双峰插云”四字。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六角攒尖顶钢筋混凝土亭。

一苇清光万顷波,两峰凝黛独嵯峨。

此景原名“两峰插云”,清康熙帝南巡时,易“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御题“双峰插云”,并在洪春桥旁建观景亭和御碑亭。后塔毁,该景目因南、北高峰而依旧保留。

(i)雷峰夕照:

每当夕阳西坠,彩霞映天,景象瑰丽,雷峰塔在霞光照耀下,如横空出世,愈显雄伟深沉,震人心魄。此时,若联想该塔因著名民间故事《白蛇传》而成为坚贞不移的爱情象征,则眼前之壮美景象又会平添一分浪漫的气息。

御碑(夕照亭):位于院落入口以东,原亭内有碑两座,分别为清代康熙、乾隆帝于年和年品题西湖十景、御书“雷峰西照”和“雷峰夕照”景名而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御碑亭(夕照亭)为清代风格的混凝土重檐八角攒尖顶亭。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御碑亭院落遗址:御碑亭院落在雷峰塔遗址西,现存院落入口、门前道路、院落内地面及建筑基础遗迹。院落围墙基础为块石卵石为主。

(j)南屏晚钟:

西湖南屏山净慈寺向晚击钟,钟声回荡于湖面、峰峦、林樾间,缠绵缭绕,经久不息,营造出幽微空明的禅境,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然脱世之感。

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

御碑(亭):御碑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钦定西湖十景时所立,现碑为年按原碑摹刻重立,太湖石制,碑体正面均刻有康熙帝御题行书“南屏晚钟”四字。御碑亭为清代六角攒尖顶石柱木构亭,方形亭柱上有清代至民国间所刻八幅对联。

该景或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未画家张择端就曾画过《南屏晚钟图》。南屏别称“佛国山”,早在五代即建有净慈寺,寺内晨钟暮鼓、香客云集。历来为杭城除夕撞钟祈福、辞旧迎新的场所。

(7)西湖十景景观及观赏特征:

西湖十景涉及季节、时段、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以及园林、寺塔、堤桥、亭台等景观元素,并表现出生动、静谧、闲适、冷寂等多种审美意象及特征。

西湖十景呈现了诗、画、景的完美统一,有“无声诗”、“有声画”的美誉。它以自然景物的差异和变化象征人的各种情感与思想,从而赋予游赏活动以超凡脱俗、富有禅意的旨趣,最终达到中国古代圣贤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东方景观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

在题名景观的设计和观赏活动中,在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和谐互动意境中,激发了“诗情画意”这一典型中国山水美学标准,与“禅境空明”、“天然图画”等共同构成了东方景观造园艺术的审美情趣。“诗情画意”是中国唐宋以降景观与造园设计的审美标准之一,后来逐渐推广至文学艺术领域,在东亚文化的美学理论中产生了显著影响。

清平乐(横玉亭秋倚)、朝代:宋代、作者:周密、原文:诗情画意。只在阑干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宫烟醉柳春晴。海风洗月秋明。唤取九霞飞佩,夜凉跨鹤吹笙。

“诗情画意”一词最初由南宋著名词人周密在《清平乐●横玉亭秋倚》中提出,词中所称“”正是指西湖及其周边群山。

西湖十景具有独特的构成要素和观赏特征,每一景由景点和景城构成。景点指构成该景观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特有植被等景观组成要素;景城指景观特定的环境观赏范围。

(8)清代皇家园林对西湖景观的模仿:

西湖景观在清代初期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高度推崇,在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内,西湖题名景观、堤岛格局等的设计手法及审美情趣、文化象征意义都得到了显著运用,是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设计的重要楷模。

(9)海外园林设计中的西湖元素:

南宋时期西湖景观文化内涵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对东亚文化传播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湖景观最初约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年通过白居易(白氏文集)中描写西湖景观的诗文而为日本人所知晓。

国内还有不少湖泊的景观设计曾模仿西湖,其中较为著名的如广州的惠州西湖。它仿杭州西湖营造了“惠州西湖十景”:其堤岛格局与西湖类似,并有苏堤、孤山、湖心亭等与西湖同名的景观。

(a)缩景园八胜图之一(广岛市立中央图书馆藏):

17世纪后,有关西湖的景观营造通过诗文、绘画、地方志等传入日本。“西湖十景”等景观构成要素大量被象征性地、通过缩景的手法运用于日本造园艺术中。至19世纪初,日本大众通过出版物和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的盛行,对西湖景观形成了较为普遍的认识。

——(日本室町时代),日本“画圣”雪舟游西湖,回国之后,亲身参与了日本的造园活动,设计常荣寺庭园(——),将西湖意象导入园林设计之中。

(b)朝鲜半岛景观设计中的西湖元素:

朝鲜半岛也在题名景观上出现了汉江“西湖十景”(白石早潮、青溪夕岚、栗屿雨耕、麻浦云帆、鸟洲烟柳、鹤汀明沙、仙峰泛月、笼岩观涨、鹭梁渔钓、牛岑采樵)等作品。

余居西湖。所暮朝流峙。所上下鱼鸟。无味之中至味存焉。遂分为十景。以各体赋其事。命曰古今体。

鸟洲烟柳:江柳元来翠。何须媚翠烟。翠烟凤扫尽。始见柳之天。

仙峰泛月:凉气集沦漪。素晖吐孤峰。稍稍岩壑明。万象倏开容。我时理舟楫。凌过云海重。寒星绕短棹。天柱倚一筇。光忽不定,波心起鱼龙。俯仰一感慨。何处有仙踪。山高月团圆。天长水溶溶。溶溶去不息。万折日朝宗。今古知如此。注过来复从。归卧竹牖下。容光处处逢。

摘自朝鲜徐命膺(——)《保晚斋集》卷一《西湖十景古今体》

(10)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为传衍至今的东方特有的景观设计与审美文化传统。“点景题名”提供了独特的传承典范。自13世纪创立“西湖十景”(南宋)之后,在其后的7个世纪中“西湖十景”又持续发生了14世纪的“钱塘十景”(元)、17世纪的“西湖十八景”(清雍正)和“杭州二十四景”(清乾隆)等“点景题名”活动,直到20世纪和21世纪又再次在城市与全国范围开展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西湖景观题名活动,是迄今为止全国、乃至整个东方传衍“景点题名”传统活动最为突出和持久的文化景观。

(11)元代西湖十景、西湖二十四景:

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四字景目”题名景观为金、元、明、清各代所传承并延续至今,在长达余年的时间里流传到中国各地乃至东亚地区,从而为东方这一古老独特的文化传统提供了稀有的见证。

(12)西湖十八景:

“点景题名”是中国原创的景观设计模式,其设计过程往往涉及各阶层的参与,并形成广泛的文化与社会效应。借助“点景题名”来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表达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成为东方特有的文化传统之一。

(13)新西湖十景:

为传承发扬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题名景观文化,进一步展现西湖文化景观的魅力,年,《杭州日报》、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5家单位联合发起举办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活动邀请了夏衍、吴冷西、王朝闻、刘开渠、常书鸿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为景名评选委员会顾问,全国各地共有10万余人参加了投票评选,共提供条西湖景点名(点)。经多轮投票,反复甄选,最后评选出10处景点,年9月起10处景点先后竖立了景碑或镌刻景名。

(14)三评西湖十景:

年以来,通过实施综合保护工程,西湖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年,为更好地展现西湖保护成果,进一步突出西湖题名景观文化特色,提升西湖文化景观品质,杭州市*府举办了“三评西湖十景评选活动”。经过数十万全国各地民众和海内外华人热情投票,以及全国各地历史、文学、美学、艺术、园林、建筑等多个领域权威专家的评审,最后从数千个候选景名中评选出十个最受瞩目和欢迎的景点。年,10处景点分别竖立了题名景碑。

(15)部分馆藏精品:

(a)清康熙—五彩雷峰夕照盘:

敞口,口沿外撇,腹壁微弧,大圈足。盘心绘青绿山水图,层峦叠嶂,古木参天。盘内提句:[瞳瞳塔影带斜晖,半在林峦半翠微。迢逅南屏山下路老僧正傍夕阳归。],[雷峰夕照]为引首,并有椭圆章[我思古人]。落款[莘野樵叟],并有方章[木石居]、椭圆章[印]。底有青花[禄]字。“木石居”为康熙朝的典型民窑作坊,此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窑精品。

(b)清康熙—春花西湖风景观音瓶:

摘录网络文章《从“西湖十景”图彩绘瓷谈清代山水瓷画新风——Kaolinforum/高岭论坛/94陶瓷研究·年第2期、*德平宋璇珊》:至清代康熙时期,随着西湖之景得到皇家的高度推崇,“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兴起。康熙“西湖十景”图彩绘瓷所见大都为青花类型,采用工笔写实手法细致勾勒山川与建筑,并运用纯熟的分水技法渲染层次,常将西湖各景拼合于同一件作品中,如杭州西湖博物馆即藏有一只清康熙青花“西湖十景”图观音瓶。

(c)民国《御题·南屏晚钟》:

御题南屏晚钟册页两册\作者:御笔\出版人:弘历

年代:民国(-)\纸张:竹纸\刻印方式:珂罗版\装帧:其它\尺寸:长26.5宽15高(cm)\册数:2册

(d)清《禹航胜迹·龙井寺》及题跋:

西湖博物馆收进宝贝《禹航胜迹》现杭州旧景\来源:杭州日报发布日期:-08-24

中新浙江网8月24日电千百年来,用笔描绘杭州的文人墨客不胜其数,但真正保留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西湖博物馆征集办昨日传出喜讯:一本清代乾隆年间的《禹航胜迹》册页,带着满卷书香成为西湖博物馆的最新藏品。

图文并茂述十八景

室外荷花正艳,室内墨翰飘香。昨天下午3点,柳浪闻莺闻莺阁,西湖博物馆征集办的工作人员郑重地从王祖光先生手中接过这个宝贝。打开层层牛皮纸,一本封面为木制的装裱册页便展现在大家面前。册页不大,与现在的书籍差不多。省文物鉴定中心的副研究员周永良将册页捧在手里先睹为快。只见封面题着“禹航胜迹”四个字,落款“十八页斋髯”,周永良说,“禹航”是“杭州”旧时称呼,“十八页”指册页里记录了杭城十八个景点,“斋髯”疑是收集并装裱册页的文人雅号。轻轻翻看册页,每页分图、文两部分,图在右文在左,图文并茂。每幅的高度约12厘米,宽约9厘米,由于绘在绢绫上,显得犹为高贵华丽。在场专家都惊叹此乃珍品!册页的原主人王祖光透露,册页是几年前他从香港拍得,爱不释手,但获悉西湖博物馆征集宝贝,便忍痛割爱。

青绿山水巧手绘就

册页虽小,但内容丰富,十八个景点分别是“法云寺”、“虎跑寺”、“大佛寺”、“蕉石鸣琴”、“玉带晴虹”、“双峰插云”、“龙井寺”、“天竺香市”、“留余山居”、“水乐洞”、“凤凰山”、“理安寺”、“宗阳宫”、“瑞石洞”、“吴山大观”、“浙江秋涛”、“六和塔”、“敷文书院”。这些景点有些大家熟悉,有些却显陌生,如“蕉石鸣琴”,是指金沙港南丁家山上,因有块奇石林立状类芭蕉,故曰蕉石,而石边则有一池泉,拍打蕉石犹如鸣琴,乾隆十六年,圣驾临幸,重幸于二十二年,三幸于二十七年。看来乾隆皇帝对这里也情有独钟。另外,“玉带晴虹”指苏堤,“敷文书院”就是现在的万松书院,还有,“宗阳宫”、“瑞石洞”、“吴山大观”都是位于吴山上的景点。细端每幅书画,众人惊叹古人的巧手绘笔,这些图是典型的工笔青绿山水画法。周永良指着“浙江秋涛”这页说,看图中的钱塘江堤岸错落有致,钱江潮水气势壮观,动静结合。特别是那潮水,每一笔都极其精致,水里的脉气都隐隐而现,工笔画能画到这样的程度真是无法想像。

两百余年毫不褪色

除了图画,边上所配文字也极精巧,小如绿豆的字一笔一画非常工整,文字内容包括景点的来历、特点以及皇帝的驾幸年份。专家们说,这部册页真是精品,工笔画里带着些写意,一丝一画都勾勒得极为细致,所用颜料是质地极好的矿物质,所以至今没有一点褪色。但可惜的是,整部册页没有落款作者的名字。专家说,从构图和笔法来看,应该出自清代宫廷画家手中。工笔画始于唐代,盛于清代,尤其是这样的小型册页,清代时期非常流行,而且根据册页文字记载均以乾隆年间为主,所以初步判定此乃清代珍品,距今至少有年以上的历史。征得这一宝贝,西湖博物馆征集办的工作人员也喜出望外。工作人员说,这一宝贝向我们讲述了多年前的杭州名胜,记载了杭州的古地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等到西湖博物馆开馆时,这部珍品将向公众展示,到时,市民们就可以目睹昔日杭城盛景了。(作者:刘春惠祝洁炜周春燕)

(e)清·《湖山便览》:

简介:著名清西湖山水地理专志湖山便览杭州最早导游书籍品相极佳作者:(清)仁和翟灏辑版本:清光绪元年槐荫堂王维翰刻本年代:清代光绪函册:一夹板原装六册全套纸张:白纸装帧:线装尺寸:18×12.1厘米,厚5.3厘米钤印:弘斋藏书品相:品相极佳,宽定85品出境:不得出境描述:

备注:是书为著名的西湖山水地理专志,木刻版画10幅,极致细腻美品,白纸印本,开本小巧,版面紧凑,方字精刻,刊刻精整,品相极佳,原装6厚册12卷全,原装无衬,夹板原装,书品极佳,保存如此之好,如此完整实属罕见,极为珍稀。此书为清代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为西湖山水的地理名著,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书中详细介绍清代杭州西湖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自然风光,该书订正了历代相关著作的讹误之处,书中附西湖十景图,如“雷锋夕照”、“三潭印月”、“曲院荷风”等,皆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胜,其图绘制简约,印制清晰,对研究西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翟灏,清藏书家、学者。字大川,改字晴江,自号巢翟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进士及第,官金华、衢州府学教授。性嗜藏书,自经史外,凡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稗史说部、佛乘道诰等书,广加收罗。建书楼三楹,储书检校,名“书巢”,藏书家杭世骏亦记其“环堵之室,而卷且盈万。”,后两度于台湾台北地区担任台湾府淡水厅新庄县丞一职,是大台北地区的地方父母官。

(f)清·《西湖志纂》:

《西湖志纂》·十二卷(内府藏本),清朝大学士梁诗正、礼部尚书衔沈德潜等同撰。

清初,雍正中,浙江总督李卫修《西湖志》,延原任编修傅王露总其事,而德潜以诸生为分修。凡成书四十八卷。虽叙次详明,而徵引浩繁,颇嫌冗蔓。至乾隆十六年,恭逢圣驾南巡,清跸所临,湖山生色。德潜因取旧志,复与王露重加纂录,芟繁就简,别为十卷。而梁诗正亦奏请重辑《西湖志》。会德潜书稿先成,缮录进御。蒙皇上优加锡赉,特制诗篇,以弁其首。并敕诗正,即以德潜此稿合成之。诗正复偕王露参考厘订为十二卷,於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奏进。首名胜各图,次西湖水利,次孤山、南山、北山、吴山、西溪诸胜迹,而终以艺文。虽门目减於旧志,而大纲已包括无馀。且仰荷宸翰亲题,荣光下烛,尤从来舆记所未有。固非田汝成辈区区记载所得并称矣。

(g)清·《咸淳临安志》:

《咸淳临安志》:南宋地方志。宋度宗咸淳时,潜说友撰。说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临安,府名,治今浙江杭州,为南宋行在所。作者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旁搜博采,增补成书,共一百卷。前十五卷为行在所录,记载皇城及中央官署等。十六卷以下,分列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宫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墓、恤民、祥异、纪遗等门。体例完备,征材宏富,考辨精审,条理秩然。所绘皇城、京城、府署、浙江(钱塘江)、西湖及府治、各县境、九县山川等地图颇为详明。所引宋人晏殊《舆地志》、范子长《皇朝郡县志》及《大宋登科记》等多种史籍,原书早已散佚。明、清人所作西湖诸志也大多取材于此。该志在宋末已有刊本,明代流传几绝。清人朱彝尊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后得宋刊本八十卷,并补抄十三卷,尚缺七卷。鲍廷博又多方搜补了宋刊本的六十五、六十六两卷,为宋本所无,即现存九十五卷本。今通行的以清道光十年()钱塘汪氏振绮堂仿宋重刊本较为完备。该志是南宋地方志中的佳作,为研究临安地方史和宋史的重要史料。

(五)第四展厅:人文渊薮——西湖文化史迹

该展厅从宗教、忠孝、隐逸、藏书、文学艺术等方面阐释了西湖景观的人文内涵,体现了其在"精神家园"角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展示亮点:1.多场景设置。通过苏轼与辩才饮茶场景、岳母刺字场景、文澜阁模型等多个场景模型,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西湖文化的一些代表性载体。2.白蛇传梦幻影院。白蛇传故事传诵至今,剧院用水墨画这一同样能体现中国元素的形式演绎这个经典故事,让这一流传千古的传说通过现代科技重现出来,大放异彩。

西湖文化史迹:在千余年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演变过程中,西湖景观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留下了与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儒教文化、道教文化直接相关,或见证了重要历史事件的一系列文物遗迹。西湖由此成为一个湖山胜景与丰富文化遗迹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为世界风景湖泊所罕见。这些类型多样的文化古迹是西湖悠久历史的实物例证,反映了不同文化元素对西湖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力地证明了西湖文化景观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缓性,还充分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观内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1)宗教圣地:

东晋时期,天竺高僧慧理创建灵隐等五寺,揭开了杭州佛教史的第一页。五代吴越国时期,钱氏五王笃信佛教,佛教盛极一时,杭州被誉为“东南佛国”。宋代,定江南禅寺之等级,设禅院“五山十刹”,以五山位在所有禅院之上,十刹之寺格次于五山。元代,藏传佛教传入汉地,西湖周边出现了藏传佛教文化与江南佛教文化相融合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迹。

浙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杭州作为唐宋时期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千百年来道观林立,香火兴盛,著名的道观有二十余个。历代道士隐居名山石洞,苦行修炼,留下了众多洞天福地的遗迹。

(Ⅰ)寺观:佛寺和道观,泛指庙宇,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观。北魏杨炫之《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韩愈《论佛骨表》:“﹝陛下﹞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清陈文述《粥厂》诗:“城闉路康庄,寺观地平敞。”

(a)灵隐寺:

位于西湖北高峰南麓。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相传为印度僧人慧理所创,南宋时被封为禅林宫寺制度中最高级别的“五山十刹”之一,是江南地区最著名的佛寺之一,亦为西湖佛寺之冠。寺自创建以来屡毁屡建,现存寺院规模是在清末重建的基础上多次整修后所形成的。(灵隐古图、天王殿韦驮像:南宋遗物,香樟木雕造。、大雄宝殿旧影、释迦牟尼像:木雕金装,高19.6米,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

灵隐寺双石塔:北宋建隆元年()吴越国王钱弘俶始建。仿木构楼阁式实心塔,八面九层,高约12米。塔身刻佛经和佛像,为五代吴越佛教艺术的珍品。

灵隐寺双经幢:北宋开宝二年(),建于奉先寺(曾为钱氏家庙)。北宋景祐二年()迁建于灵隐寺。湖石雕凿,平面八边形,层次丰富,幢身都镌有佛经。

近代·顾坤伯灵隐山水卷(复制):

(b)净慈寺:

位于西湖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与灵隐寺齐名的西湖古刹。后周显德元年()吴越国王钱弘俶创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寺初建时奉法眼宗,因此对法眼宗在杭州的传播有重要影响。自宋至今几经兴毁,现存寺院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经多次整修后形成的。

净慈寺铜钟:与寺院同期始建,现铜钟为年日本佛教界捐铸,传统样式,高3米,直径2.3米。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这里至今仍保留着除夕之夜举行撞钟除旧迎新活动的传统。

(c)昭庆寺、天竺三寺:

昭庆寺: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吴越国王钱元瓘创建,初名菩提院,后改今名。宋乾德二年()重修后,成为江南著名的律宗道场。

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以供奉观音菩萨而闻名,是杭州诸寺中的观音道场,历来香火旺盛,有“天竺香市”之俗。

(Ⅱ)塔幢: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是一种圆桶状的、表达胜利和吉祥之意的旗帜,藏语称为“坚赞”,佛教用作庄严具。《大日经疏》卷九(大三九·六七三上):“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

(a)六和塔:

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麓。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在位第23年,公元年),原为钱弘俶兴建以镇江潮、防止水患,并作导航灯塔之用。建塔之时并建开化寺塔院,现为遗址。塔历经毁修,现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高59.89米,占地平方米。砖塔心为南宋隆兴二年()重建原物,外部木檐系清光绪二十五年()所建,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重修的遗物。六和塔是古杭州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

乾隆御碑:是杭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乾隆“御笔”碑刻之一。通高4.35米,碑文记载了六和塔千百年来的兴衰史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时的感慨之情。

世纪中国古塔形制演变对比图/p>

在中国佛教建筑历史上,佛塔的平面形式在10~11世纪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唐代的以四边形为主转变为宋代的八边形为主。钱弘俶在位时期(~年),吴越国地界内的佛塔几乎都变成了八边形平面,并在西湖周边地区分布最为密集。这一现象见证了中国佛塔建筑的平面形式在10世纪发生了由四边形到八边形的重大嬗变。

塔内须弥座砖雕:塔内甬道及回廊两侧底部须弥座束腰部分有雕刻组,题材丰富,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等以及云纹、如意、团花等图案。这些砖雕图案可与中国古代建筑经典——宋《营造法式》所载彩画作图样互为印证,是塔内最具文物价值的实物资料。

开化寺为环绕六和塔而建的塔院,现为遗址。年该遗址经考古发掘,发现南宋文化层砖砌道路一条,是南宋时期铺砌的开化寺院内道路;其上分别叠压有元代、清代至民国等地层,发现有元代火膛遗迹、清代石砌墙基及砖砌排水沟遗迹等。

(b)雷峰塔(遗址)

位于西湖夕照山,又名西关砖塔、*妃塔。始建于吴越国时期(年),为砖木结构双层套筒楼阁式塔。历代多次整修,明代遭兵燹,仅存塔芯。年9月25日轰然坍塌。现存遗址,并在其上建保护设施“新塔”。雷峰塔在历史上曾与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两岸的标志性对景。该塔还因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白蛇传》而成为爱情坚贞的象征。(雷峰塔外观、遗址、出土文物照片雷峰塔地宫建于塔基正中心的塔心室下方。地宫内出土文物类型丰富,包括鎏金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丝织品、经卷等,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五代·雷峰塔藏经砖:

民国·雷峰塔经卷:

(c)保俶塔:

位于西湖宝石山东端山脊,原名应天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原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宋、元以后几经毁建,现塔为民国22年()重修。砖砌实心,七层,平面为八角形,通高45.3米。塔身北面嵌“重修宝石塔记”碑。保俶塔是西湖景观的重要标志物,它与雷峰塔一秀一拙,相映成趣。

(Ⅲ)石刻造像:石刻造像主要为佛教造像,也有一批道教造像。原为供奉于寺院、道观的宗教艺术品,现散见于全国各地。

(a)飞来峰造像:

始凿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后宋元均有开凿,现存龛、余尊造像及大量摩崖石刻,以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最为突出。造像依自然地势和岩壁开凿,以圆雕和高浮雕为主要雕刻手法,风格柔和、圆润,雕刻精美。造像内容主要为佛像、菩萨、天王、弥勒、罗汉等佛教人物题材。飞来峰造像是中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造像群,也是中国汉族地区供奉藏传佛教造像最多的佛教石窟。它保存了晚唐以后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五代至元代的空缺,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布袋弥勒像:凿于南宋,是飞来峰造像群中最大的一龛、尊胜佛母像(元代)、朱士行取经浮雕(北宋))

(b)慈云岭造像、麻曷葛剌造像:

慈云岭造像:位于玉皇山慈云岭南麓,开凿于后晋天福七年()。由主龛、地藏龛、石刻题记等组成。主龛一铺七尊,中为“西方三圣”像,为杭城现存最大的五代造像龛。

麻曷葛剌造像:位于吴山宝成寺,开凿于元至治二年()。一铺三尊,本尊麻曷葛剌像,左右分别为胁侍文殊与普贤。龛壁北侧镌有一方元至治二年()题记。麻曷葛剌是藏传佛教“大黑天”,即“大日如来”的梵文音译,被元朝统治者祀作*神。这是国内唯一一处有明确纪年的麻曷葛剌造像。

(c)烟霞洞造像:

位于翁家山南麓。烟霞洞深30米,洞内造像利用山岩应势凿置,较大的有38尊。其中五代罗汉像和宋代菩萨像堪称西湖古代佛教造像精品。

(d)抱朴道院、通玄观造像:

抱朴道院位于西湖葛岭。东晋著名道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在此结庐炼丹,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对杭州道教影响很大。抱朴庐至唐代逐步扩建,此后屡毁屡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道院经重修后对外开放。

通玄观造像位于紫阳山东麓,为南宋著名道观。相传绍兴年间(——)内侍刘敖因梦见三茅真君驾白鹤降落在瑞石山之阳而创建此观。现道观已无存,只有在原址崖壁上,雕有道教人物造像四龛六尊。主龛中为三茅真君像。中为“司命真君”、左为“定篆真君”、右为“保生真君”。上方另有一龛“玉清元始天尊”坐像。三茅真君像西首为刘敖造像。

(Ⅳ)西湖香市:

南宋时期,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有到西湖各大寺庙烧香礼佛的习惯。元以后,南北诸山与城内吴山一带寺庙香火极盛,商贩随处摆设摊铺,渐成集市。最盛者当属昭庆、天竺、吴山香市。延续数百年的西湖香市,至今仍留有遗风。

民国·灵隐双鱼立耳银香炉:

双鱼立耳银香炉\铭文:佛。???玉皇方丈履新纪念。何祝封、郁慧清、张莲华、徐镇芳仝敬赠。

说明:玉皇方丈,民国十五年任杭州灵隐寺监院,后任灵隐寺方丈。民国初年曾率领二百余僧兵协助北阀*攻占上海某地,是一位具有爱国热情的大和尚。

(V)西湖佛教文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

杭州因其在10~13世纪于中国佛教发展上具有的突出地位,与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佛教交流活动。五代吴越时期,官方开始遣使与海外交流佛学。~年间(日本镰仓时代),随着佛教禅宗东渐,伴以宋风水墨画的大举东传,杭州西湖成为渡宋求法日本、朝鲜僧人必到的参禅之所。

(a)与朝鲜半岛的交流:

五代吴越后期,高丽国王派智宗禅师等三十六人到慧日永明院(净寺前身)受法眼宗。归国后,三十六人各化一方,盛传法眼宗教义。宋元丰八年(),高丽王子义天(~)入宋求法,曾到西湖慧因寺从净源法师受贤首教法。元祐二年(),高丽国王又遣使赠慧因寺金书《华严经》。故慧因寺又称高丽寺。

(b)与日本的交流:

日本佛教三大宗派:临济、曹洞、*檗三宗,几乎都与杭州佛教渊源相关,至今西湖周边多座名山被日本佛教徒奉为祖庭。中国禅宗支派曹洞宗的第十三代祖如净在南宋嘉定年间(~)两度住持净慈寺时,有日本僧人永平道元得如净授法,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

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在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后觉心创立普化宗,使“尺八”技艺在日本得以传播并流传至今。

(2)西湖龙井茶文化:

西湖茶树种植源于唐代灵隐寺和三天竺寺一带。有“中国绿茶之首”之称的西湖龙井茶兴起于11世纪初。北宋佛教天台宗高僧、杭州天竺寺主持辩才大师(-)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后,与苏轼等文人雅士煮茶论道,交往甚勤,使龙井茶得以在西湖群山中广为种植,而以茶参禅也逐渐成为文人普遍崇尚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龙井泉池:位于风篁岭,是宋代以降文人雅士与僧人品茶参禅的名寺龙井寺的遗存。

西湖群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人陆羽《茶经》最早记述西湖产茶的历史。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千余年来,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佛寺僧家的清饮之物到帝王将相的贡品,倍受世人尊宠。

由西湖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的龙井茶,是全世界茶叶产品中的珍品,被誉为“绿茶皇后”。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产生了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华茶文化。

(a)苏轼与辩才交往小场景:

 辩才(-),姓徐,名天象,号元净,浙江于潜(今属杭州)人。个岁出家,十八岁从天竺慈云大师学天台教法,嘉祜初(年)杭州太守吕臻邀住大悲阁,严设戒律。后见龙井坞清静幽胜,遂于龙井寺旁建“方圆庵”,上圆下方,建构别致,书法家米芾往访时间:“夫释子之寝,或为方丈,或为圆庐,而是庵胡为而然哉”?元净答:“大至于天地,近止于一身,无不然。故天得之则运而无积,地得之则静而无变,是以天圆而地方。人位于天地之间,则手足具二者之形矣。盖宇宙虽大,不离其内,秋毫虽小,得之成体,故凡有貌象声色者,无无细,无古今,皆不能出于方圆之内也”。米芾闻后深为钦服。(米芾书法法帖《方圆庵记》)。景祜三年()宋仁宗召对,元净以妙语阐佛,悟性深达,思辩敏捷,赐号“辩才”,授紫衣。熙亨初(),沈文通治杭以教易禅,命元净住持上天竺寺,“凿山增室,广聚学徒,教苑之盛,冠于两浙”。先后住持十九年。

苏轼于熙宁四年(年)十一月出任杭州通判,以辩才善诗能文,学行甚高,敬之如师,曾咏《赠上天竺辩才》诗曰: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鹤。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净烦恼*。由于相互酬唱,涉及王安石新法,获罪朝庭。王安石亲信吕惠卿”恶辩才,迁于下天竺,因不洽众心,辩才复归”(《天竺志》卷九)。此事传闻于苏轼《闻辩才复归上天竺以诗问信》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忽闻道人归,鸟语笑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其后半阕还问及辩才因何去又复归,而“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心神相交:贵在默契。

元祜初,杭州太守邓伯温请辩才住持净慈寺,辩才则回老家于潜西善寺住了一年。时杭城土民为其筑室重建龙井寿圣院,辩才复归龙井。元祜四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常与辩才漫步山林,赏雪品茗(后人为纪念苏轼与辩才之交将华严岭登梯子岭的山坞称“苏子弄”;将他们赏雪处建“雪坡亭”)。次年,辩才八十诞辰,苏轼为之题壁记事:“道俗相庆,施千袈裟,饭千僧,七日而罢。”辩才窗前两棵松树其中一棵被风吹折,辩才十分伤感,题云:“龙枝山逐风雷变,减却虚窗半日凉。”苏轼为之续句鼓励:“天爱禅心圆且洁,故添明月伴清光。”

由于来访者甚多,辩才规定“殿上闲谈,不过三炷香时间;出门送客不过虎溪(龙井寺前有溪,溪中有石如虎,故名)”。为此,苏轼曾问:“闻知和尚戒律精严,不知戒有几件?律有几条?”辩才答:“戒心一件,戒律一条,何来几件几条?”苏轼称:“活泼泼的一个心,受此戒律,不几死乎!”辩才答:“死而后活,方为超凡入圣。”苏轼赞称:“法师妙论入微,令人敬服!”两人促膝长谈,在寺中住下,次日又题诗觅句,彼此唱和,送行时情不自禁,过虎溪直至风篁岭脚,小和尚提醒其已犯规,辩才笑曰:“学土误我,学士误我。”苏轼抚掌笑曰:“我误公不过是戒律,公死心活了,超凡入圣,却是谁人之功?”妙语对答,传为佳话,苏轼吟云: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无。我比陶令隗,师为远公优。送我过虎溪,溪水常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元祜六年()九月辩才圆寂,时苏轼遭贬,曾嘱其弟苏辙为辩才作铭:法苑将兴,栋梁攸属。挥尘白云,雨花飘馥。唯赵与苏,式是高躅。龙井风清,过者必肃。“赵”与“苏”,指赵忭、苏轼,同是诗友,后人在龙井建“三贤祠”以纪念。

(b)部分馆藏精品:

(Ⅰ)民国·粉彩咏荷茶叶罐、民国·“龙井问茶”*花梨木匣:

茶叶是一种干品,极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很强,而香气又极易挥发。当茶叶保管不当时,在水分、温湿度、光、氧等因子的作用下,会引起不良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茶叶质量的变化,故存放时,用什么盛器,用什么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茶叶罐、茶叶匣等盛器就应运而生。

(Ⅱ)清·《龙井见闻录》:

茶叶是一种干品,极易吸湿受潮而产生质变,它对水分、异味的吸附很强,而香气又极易挥发。当茶叶保管不当时,在水分、温湿度、光、氧等因子的作用下,会引起不良的生化反应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导致茶叶质量的变化,故存放时,用什么盛器,用什么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茶叶罐、茶叶匣等盛器就应运而生。

(Ⅱ)清·《龙井见闻录》:

清代学者汪孟鋗撰写的十卷《御览龙井见闻录》,记载了乾隆巡幸龙井的情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六次下江南:

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公元年),南巡天竺,观看茶叶采制。他对炒茶的全过程观察的很仔细,对“火功”的掌握也了解得很具体,并以诗记之。清汪孟鋗在《龙井见闻录》中记云:“乾隆十六年辛末,圣驾南巡,幸天竺,览乡民采茶制焙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竭览民艰晓。

这次,乾隆巡西湖,并未到龙井。乾隆作为一代名帝,能亲赴民间观览茶之采摘炒制,体察民众疾苦,可谓难能可贵。“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一句,据《洛阳伽篮记》所载:“王肃是当时显贵,不食羊肉奶酪,常以鱼羮为食,茗汁为饮。许多士大夫羡慕王肃,学习茗饮。

乾隆第二次南巡,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年),这次他由凤篁南下,取近路去了云栖。汪孟鋗在《龙井见闻录》中,记有:“二十二年丁丑、圣驾南巡,幸云栖,御制观采茶作歌”。“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关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去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间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我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到杭州时,来到了龙井。这次,乾隆观赏了龙井的风景名胜,龙井茶园,还品尝了用龙井泉水冲泡的龙井茶,很是高兴,对龙井茶备加称赞,并即兴吟就《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一诗,诗云:龙井新芽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在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第四次南巡来龙井是在乾隆三十年(公元年),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在龙井品尝龙井茶的往事,这次正值谷雨前时节,于是又兴致勃勃地来到龙井,并又吟成《再游龙井》一首:“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冉卩希李嫡仙。”这首诗是乾隆即将启驾返京之际怀念去龙井“汲水烹茶“写的。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去龙井都是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可以品到雨前龙井。

乾隆第五、六次南巡,未见再有茶诗。但据嘉庆《杭州府志》记载,乾隆曾有过两首追忆龙井茶的诗,其一为《雨前茶》诗云:“新芽麦颗吐柔枝,水驿无劳贡骑驰。记得湖西龙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时。第一泉花活水烹,越瓯湘鼎伴高清,聂夷中句蓦然忆,新谷闪丝合共情。”其二是《项圣谟〈松阴焙茗图〉即用其韵》诗:“记得西湖灵隐寺,春山过雨烘晴烟。新芽细火刚焙好,须汲清泉竹鼎煎。”

(3)重大历史事件史迹:

杭州历史上发生的吴越国、南宋两代的建都,以及清代巡游钦定西湖十景等重大历史事件,增添了西湖景观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史迹留存至今。

(a)钱塘门遗址:钱塘门遗址是12世纪——20世纪初杭州城西城门的遗址,自宋代至清代沿用。作为南宋都城杭州临湖的三个西城门之一,是西湖景观“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环境空间分界的直接物证。该遗址位于西湖东岸北部,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相接处,距西湖东岸约90米,现以地下遗址方式保存。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南宋钱塘门的门道侧壁、门道、城墙夯土等遗存,揭露面积约米。

(b)清行宫遗址:

清行宫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年)现存有建筑与园林遗址遗迹。它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以及西湖景观因获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行宫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整体院落座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院落和园林的在下次整体格局完整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

(Ⅰ)行宫八景图:

康熙下江南,开始都住在太平坊杭州府行宫。后杭州府在孤山选址造了一个行宫。年,康熙第4次南巡杭州,就住在那里。后来为减少行宫维护费,雍正下旨改成圣因寺。圣因寺香火很旺,和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遗址在杭州市青少年宫)并称“杭州四大丛林”。乾隆游江南。他到杭州,先住“内行宫”,再坐船出涌金门,到孤山圣因寺拜祭康熙牌位,后来又把圣因寺改回行宫。乾隆对西湖边的清行宫先后五题“西湖行宫八景”,写下约40首诗词。咸丰年间,行宫被毁。

(Ⅱ)清乾隆●西湖行宫图卷(复制品)

乾隆年间官绘地图。全图分五段,用写实画法描绘了设于湖区的各处行宫及西湖十八景,并详细记录了各景点与行宫之间的距离,为皇帝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指南。

历代描绘西湖美景的图不计其数,但得以留存的却并不多,而且基本上是清以后的。这些图中既有民间绘制的,也有官绘的。这幅《西湖行宫图》即是乾隆年间官绘的一幅精美的地图。该图用形象画法描绘了设于湖区的各处行宫及西湖十八景,并详细记录了各景点与行宫之间的距离等内容。全图分五段,每段先有绘制精美、色彩艳丽的地图,后有字迹工整、内容丰富的图说,大大方便了皇帝出游。

与《西湖行宫图》同样精美的官绘西湖图还有乾隆三十年()绢底彩绘的《西湖三十二景图》,共4册,由钱维城绘制,其开本比《西湖行宫图》略小。而嘉庆年间(-)绘制的《西湖风景图》则一反秀丽之风,成为一幅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西湖画卷。此后又有多种西湖图问世,但相比之下,还是这幅《西湖行宫图》最具代表性。

(4)忠孝文化与西湖:

忠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忠指臣对君的忠诚,孝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传统忠孝文化也在西湖景观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其突出的代表就是被称为“西湖三杰”的岳飞、于谦和张苍水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迹。它们为风光旖旎的西湖注入了一种深沉的传统中国道德文化特质。

西湖三杰:西湖三杰是指岳飞、于谦和张苍水三人。三人均与杭州西湖结下不解之缘,故称“西湖三杰”。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中兴抗金名将,著名抗金英雄;于谦,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明初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的指挥者,后被石亨,徐有贞等以“意欲”罪名杀害。张苍水,名煌言,字玄著,浙江鄞县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爱国诗人。西湖青山碧水有幸,安葬了三位英雄。

(a):岳飞(3~),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绍兴十一年(),因秦桧诬陷在临安(杭州)风波亭遇害。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诏复岳飞官职。宁宗时追封为鄂王,谥武穆,后改谥忠武。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有“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称誉。

岳飞墓(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元明清以来历经重修。现存格局为清代重修后形成,占地平方米,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岳飞墓(庙)是人们祭祀、悼念岳飞的场所,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教育基地。(照片:岳庙正门、岳墓(庙)山门旧影、岳飞墓墓阙旧影、忠烈祠、岳飞墓、精忠桥、岳飞书法碑)

(Ⅰ)岳母刺字:

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实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

(Ⅱ)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

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已擦去。人物面部勾线匀称而流畅,四将的头形轮廓显出轻重、缓疾之别,很能传达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还有,衣纹处理也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很清楚,反映了刘松年深厚的绘画功底。

(b)于谦:

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在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中,他力挽狂澜,镇定自若地指挥*队击退蒙古瓦剌部入侵者,使明王朝得以转危为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后在“夺门之变”中被冤杀。明天顺三年(),于谦灵柩归葬西湖三台山。明弘治二年(),其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赐谥“肃愍”,并在于谦墓旁建“旌功祠”纪念。

五百多年来,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保留了清同治八年重建后形成的格局,祠内设有于谦生平事迹陈列。

墓坐西朝东,面对西湖。墓碑上刻“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

(c)张苍水

张苍水(-),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抗清民族英雄、爱国诗人。为人忠义刚直,毕生致力于反民族压迫斗争,百折不挠。后因叛徒出卖遭逮捕,清康熙三年()在杭州从容就义。

张苍水墓、祠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墓坐南朝北,面对西湖小南湖。

(5)隐逸文化与西湖:

隐逸是中国传统中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其表现为不介入官场,崇尚自在、闲适、质朴的生活,并追求道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上和谐的境界。隐逸文化对唐宋文人士夫有显著的影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特殊品质。隐逸文化在西湖景观中也有所体现,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隐居孤山的诗人林逋。

(a)林逋:

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是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代表人物。他曾筑庐舍于西湖孤山,隐居二十余年。不仕不娶,日以赋诗作画,栽梅饲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所作《山园小梅》等吟咏西湖及孤山风光的诗歌广为流传。其清高自好、恬淡自在的生活态度,成为中国名士风范和隐逸人格精神的典范之一。

后世文人因景仰林逋淡然超脱的风节而营造了纪念性景观“梅林归鹤”,其中包括舞鹤赋刻石、放鹤亭、林逋墓等,并于周边遍植梅林,以梅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自然特性象征君子的高尚情操。

舞鹤赋刻石:《舞鹤赋》刻石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上刻康熙皇帝临摹的董其昌《舞鹤赋》书法作品。《舞鹤赋》的作者为南朝宋著名文人鲍照,该文以吟咏仙鹤优雅出众的形体、高下回翔的美妙舞动姿态,比喻君子超凡脱俗的风节和情怀。

(b)金昌翕:

金昌翕(~),字子益,号三渊,朝鲜安东人,韩国史上有名的文人。年在“己巳换局”中因其父被赐死而隐居遁世。父得平反后,金昌翕屡受举荐授官,均未就。

金昌翕在其著述中对以林逋为代表的西湖隐逸文化极为推崇。在他的文集《三渊集》中,有对杭州西湖景观、特别是飞来峰下的三生石的赞赏、并推崇苏轼等的诗文。

(c)西湖隐逸文化与东亚地区的交流:

林逋所代表的隐士风范吸引了其后传统文人士夫精神价值上的认同,“隐逸”作为一种东方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在11-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人阶层、特别是16世纪之后朝鲜半岛的儒生中获得影响和传播。

与日本的交流: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生活受到大量日本文人包括僧人的推崇和景仰,植梅成为日本人仿效的对象。日本醍醐天皇(-年)就曾在朱雀院园林中植梅养鹤。

尾藤二洲:名孝肇、字志尹。伊予(今爱瑗县)川三江生人。江户时代儒学家。青年时代赴大阪学习儒学,后专攻朱子学。因其学识渊博,颇有名气,受到幕府松平定信的器重,并参与策划独尊朱子学的“宽*异学之禁”。时人将其与柴野栗山、古贺精里并称为“宽*三博士”。主要著作有《正学指掌》等。因仰慕林逋,推崇隐逸文化,写有《梅花五言古诗》。

《梅花五言古诗》:此花花中选,人能俦汝谁。一从孤山逝,风情独自知。吾爱其清高,而未能相随。早晚解尘绊,就汝野水湄。

与朝鲜半岛的交流: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明代《西湖游览志》等书籍的传播,林逋的故事对朝鲜半岛具有了突出的意义。西湖被视为“厌世的隐逸之士的脱俗空间”而成为朝鲜文人知识阶层想往的精神乌托邦。当时的士大夫们在自己家中挂着西湖图,“在纯观念的世界上憧憬西湖,试图挣扎脱离充满暴力的现实的压迫”。

(6)重要文化史迹:

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的转换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动荡,但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西湖在此期发挥强大的“精神家园”的作用。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当时的社会文化精英来西湖之滨居住、游览和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留下了珍贵史迹。年西湖国立艺术院的成立,聚集和培养了一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使西湖一带成为近代中国艺术核心区之一。在已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0处近代文化史迹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西印社。

(a)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西湖北部孤山的南坡,建于清行宫藏经堂的后部。现存文澜阁及其建筑院落为清光绪六年()重建,座北朝南,为小型园林式院落。院落分南、北两进,总面积约平方米。文澜阁位于院落北端,阁前为水池、阁东有御碑亭,阁西为游廊。文澜阁建筑外观为硬山两坡顶的两层木构楼阁,为典型的江南楼阁建筑风格,总面积约平方米。

文澜阁是我国唯一保持着书、阁共存的清代皇家敕建《四库全书》藏书楼,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人文渊薮]特征,见证了中国私家藏书楼建筑对皇家藏书建筑形制与风格的直接影响,是西湖景观拥有的丰厚文化的特征之一。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年),是清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七大官府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其存《四库全书》编于18世纪,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内容全面,体例严谨,卷帙浩繁,为中华文化的伟承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Ⅰ)文澜阁藏书——清●紫阳书院生卷:

紫阳书院当时大约两三百个学生,大都15岁以下,可住校,也可走读。“鸡鸣而起,秉烛读书”。每年二月初二是招生考试,通过考试,方可录取入紫阳书院读书。考生还必须填写清楚祖上三代人的姓名、籍贯、职业、职位——身家清白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孩子们从鸡叫开始考,一直到太阳下山,中午书院提供免费午餐。“可能并没有暑假。”丁云川查阅资料发现,书院每月考试两次,初二叫“朔考”,十六叫“望考”,书院十二月、一月不上课,先生和学生们都回家过年。每年期末考试结束后,紫阳书院成绩前10名的学生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学金,奖学金分三等,合计1千大洋。

(Ⅱ)文澜阁藏书——《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Ⅲ)民国·《国朝文类》—上海涵芬楼据所藏元至正二年杭州西湖书院刻本印制:

国朝文类(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藏元至正二年杭州路西湖书院刊大字本原书板框高营造尺七寸三分宽五寸一分。

《国朝文类》简介:元人苏天爵因恐元初文章散佚,效法《文选》,搜集元初至延祐百余年间名公及闻人逸士的述作,类而聚之,编订此书。今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元至元至正间西湖书院刻明修本仿真影印,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丛书金元编集部。

《国朝文类》作者简介:苏天爵(—),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父志道,曾任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在和林救荒有惠*。苏天爵由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而入仕途。初任大都路蓟州判官,守丧后调任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任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预修《武宗实录》。二年十一月,升修撰,又擢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b)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受西湖景观审美特征与精神价值的吸引,在20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王朝败亡与社会激荡变革的背景下,全国一流的文化精英(几乎包括了全国最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等艺术名流)汇聚西湖、在孤山上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全国性印学社团《西泠印社》、传承中国文化艺术中极为独特的篆刻技艺,并在日本、朝鲜半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发展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因此,《西泠印社》的成立并选址孤山,为《西湖景观》在中国近现代文化精英中仍然延续着的精神栖居功能提供了独特的见解证。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年),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团体。《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社团建设发展余年,几乎汇集了全国一流文化名家。西泠印社社址由园林建筑群组成,西湖景区孤山南麓,是西湖周边近百年来最杰出的文化艺术史迹,成为西湖景观的又一精华之处。

社址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西里湖,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平方米。西泠印社总体布局可分为四组建筑群,,内有各类题名古建筑,泉池、石塔、经幢、造像等。社内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社址于1年列为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篆刻艺术于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Ⅰ)清·*易铬销端砚:

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张均衡旧藏有“清*易伊秉绶铭山水人物端砚”,是砚有*易铭文曰:“缔金石交为文字,友得他山攻错之助也,益踁而自守。石砚以宋坑为良,是石剛堅溫潤,宋坑無疑也。而雕鏤尤極精工,當永寶之。小松黃易。’嘉慶四年二月中旬汀州伊秉綬觀。”

(Ⅱ)民国·《西冷四家》印谱:

提要:是谱内收录丁敬所刻四十四印,*易刻四十印,蒋仁刻二十七印,奚岗刻三十六印。册页装,一页多印,无边款。据跋文知是册初为光绪间翰林陈冕所得,身殒后归清末著名琴人叶诗梦所宝藏,最后归于贵州乐嘉藻,可谓传承有序。首开有叶昀绘叶诗梦旧藏九霄环佩唐琴及其小像,精美细致,栩栩如生。配楠木盒,品相上佳,极具收藏价值。

(7)西湖与中国及东亚地区文学艺术史

西湖景观承载了唐宋以来社会各阶层的情感寄托和审美享受,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得到充分表现。有关西湖的文学艺术作者,几乎囊括了10世纪以降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名家,其数量之大、影响之广、持续时间之久,是任何一个园林景观或文化景观所无法比拟的。

(a)文学:

有关西湖的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仅民国以前的作品,总计就达万字以上。其中,收入《西湖文献集成》的作品达余种,总计万字。历代西湖诗词约2万余首,其中收入《全唐诗》及其补编的西湖诗有余首,作者达余人。收入《全宋词》的西湖词有0余首,作者达余人。

唐代:唐代中后期(9-10世纪),随着西湖景观的营造和发展,西湖风光成为文人墨客纷纷赞咏的对象。

北宋:当时最著名的文豪苏轼吟咏西湖的诗篇达余首,广为流传,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徙居此处,创作了大量西湖诗词作品。

《忆杭州西湖》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吾皇不让明皇美,可赐疏狂贺老无。--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曾以礼部侍郎知杭州。在杭时间虽短,但*绩颇著。曾作《忆杭州西湖》表达对西湖的眷念。

南宋:

南宋建都杭州,全国*治文化中心南移,大量文学艺术精英汇聚杭城。西湖成为重要游赏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绘西湖景观的文学作品。而文学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西湖景观设计营造理念的发展。

木兰花慢(选)宋周密雷峰落照塔轮分断雨,倒霞影、漾新晴。看满鉴春红,轻桡占岸,叠鼓收声。帘旌半钩待燕,渐香浓径远趱蜂程。陌上人扶醉玉,路旁懒拾遗簪。郊坰。未厌游情。云暮合,漫销凝。想舞茵歌席,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重闉已催凤钥,正钿车绣勒入争门。银烛擎花夜暖,玉街淡月*昏。

元代:西湖未得到治理而趋于衰败,但西湖景观依然发挥着精神家园的作用,成为文化人寄托思想情感、享受精神审美的场所。不少著名文人撰写作品,追思南宋西湖景致。

关汉卿(约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

明代:西湖景观复苏,诸多文化艺术名流再次汇聚西湖。大量西湖文学作品应运而生。《红梅记》为明代戏曲作品。写的是发生在西湖边的有关李慧娘的故事。

清代:清初,西湖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康、乾等君主在游赏西湖后都留下了至今流传广泛的诗文。由此也引发了文人雅士创作西湖题材作品的热潮。

(b)西湖文学艺术与海内外的交流:

唐宋以降,著名文人白居易、林逋等人的诗文传入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倍受推崇。西湖景观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在东亚文化圈中拥有了唐宋文化的象征意义,在9—20世纪东亚文化交流过程中,成为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文学、诗词、绘画的重要题材。

藤原行成(日)《白氏诗卷/本能寺切》;为日本平安时代(—)出的白居易诗集,当时深受日本贵族喜爱。

策彦周良(—),号谦斋,日本临济宗僧人,师从心翁(宋临安无准大师七世孙),佛学高深,亦精通儒学,能诗善文,为日本五山(禅僧)文学后期之代表。受幕府之命二次出使中国。曾作《晚过西湖二首》等关于杭州西湖的诗作。

日本静冈县立美术馆藏狩野尚信西湖图屏风

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明代《西湖浏览志》等书籍和林逋的故事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上层由此掀起创作西湖题材诗、画的风尚。

洪世泰(—),擅长诗笔。肃宗八年()以副使将的身份赴日,在日本与诸人唱酬,有笔扫千*之概,为朝鲜国赢得荣誉。是朝鲜王朝的著名文人。

马可●波罗(—),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旅行家家庭。17岁时随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经行一美丽地域——由是抵极名贵之行在(Quinay)城(即当时的杭州)。行在云者,法兰西语犹言“天城”,前已言之也。既抵此处,请言其极灿烂华丽之状,盖其状实足言也,谓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良非伪语。”——摘自《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见闻,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描绘了杭州与西湖,并极尽赞美之辞。欧州人自此知晓杭州与西湖。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其在世界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州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c)西湖百咏:

西湖百咏-宋-郭祥正

湖堂:宴启簪缨集,堂开锦绣重。舞娥临短岸,天影衬芙蓉。

涌金池:众沼皆涵碧,斯池独涌金。宝光中夜见,不是月华深。

柳洲:春光湖水满,春色柳洲深。莫作风中线,条条系客心。

新径:史君开小径,斜绕碧城隈。只欲通花县,春风几度来。

看经楼:楼下水连天,楼居即水仙。何须把*卷,极目尽红莲。

白公石函:开函测深浅,启闭以时均。欲识白公惠,堂堂勒翠珉。

秦王缆船石:秦王昔观海,此石系楼船。锦缆已无迹,苍苔昏野烟。

十三间楼:危楼插湖脚,绀碧十三间。待月客无寐,看山僧自闲。

水仙庙:丹青严像貌,藻荇荐杯盘。月掩庙门静。龙蛇惊夜寒。

宝叔塔:宝叔存遗塔,影摇湖水光。层层仙露湿,苔藓自生香。

巾子山:嵯峨插天顶,寒翠洒湖光。吟客摇船子,犹疑漉酒香。

宝云庵:有客学无心,庵云结宝阴。松风深夜起,时作老龙吟。

林和靖桥:不作市朝客,甘为渔钓翁。柴门危径断,犹喜一桥通。

巢居阁:小阁临僧坞,容身慕鹤巢。乾坤随俯仰,君相不容交。

白公竹阁:竹阁公所爱,延僧酌夜茶。渔歌天外起。何似听琵琶。

孤山:尘寰千嶂合,月窟一峰孤。欲识僧归处,飘然入宝珠。

辟支塔:崔嵬辟支塔,舒卷半腰云。知是藏真骨,灵光五色纷。

陈朝桧:岁老枝叶简,春深香气新。可怜湖上桧,曾识井中人。

赞宁僧录房:有道归真主,无心恋旧房。一灯长不灭,分付水云乡。

金沙井:泉脉应通海,沙痕漾细金。成仙吾未必,一酌洗烦心。

玛瑙坡:坡顶夜光发,人来雨后寻。山只原吝宝,君莫起贪心。

陶器坟:陶器为棺椁,中庸孰可名。一丘春草色,两树野松声。

夜讲亭:往矣中庸子,亭标夜讲名。我来何所得,襟袖水风清。

闲泉:人去泉长在,人忙泉自闲。不供鱼鸟饮,只是照青山。

高僧塔:高僧何代僧,葬骨两三层。不遣白云护,游人取次登。

西村: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松门:沿湖九里松,行客忆江东。尽扫炎天热,门深太古风.

合涧桥:两涧飞来处,云深合一桥。不知歧路别,从此人烟霄。

玉女岩:投壶非有术,掣电亦无心。月下与谁语,云来自布阴。

灵隐浦:有灵何所隐,深浦老蒹葭。渔父一舟泊,却疑秋汉槎。

方外门:方外元无地,空中忽有门。请君从此人,辄莫羡桃源。

北高峰:翠出诸峰上,湖边正北看。夜深云雾散,独挂斗构寒。

钱源:至宝岂无源,源深人姓钱。直须朝海去,余派保千年。

呼猿涧:隔涧白猿子,呼来验是真。一从沧海别,啼啸不知春。

白云:湖上峰争碧,此峰多白云。雪霜难辨色,鸥鹭亦迷群。

袁公亭:民乐袁公惠,为亭古涧边。名标公姓氏,要与万人传。

九师堂:尔学五古子,缘何绘九师。堂高秋月淡,日用少人知。

朱野:梁国衰微后,征君隐逸时。至今风味在,试听野猿悲。

葛坞:二葛继成仙,犹存炼丹处。有时化鹤来,徘徊不知去。

石桥:桥下无悬瀑,桥边多绿苔。跨空才一丈,何处特飞来。

朱崖:彤霞贯来久,赤石异诸崖。月照夜光发,风生云雾埋。

青壁槛:仙家青壁槛,未见灵花发。我欲提碧壶,来斯挹明月。

涡渚东屿:小屿春归后,青蒲涡渚东。日高鱼鸟散,烟淡一林风。

许先生书堂:丹井光长在,空堂貌亦存。邻僧深夜磬,时复与招*。

石门涧:启闭何人见,湍流一涧分。仙家无路人,空(钅巢)石楼云。

卧龙石:龙卧苍山下,岂知今古春。不忧雷雨作,头角本非真,

连岩栈:鸟道出云巅,云深春更鲜。游人莫嗟险,一栈与岩连。

伏龙涧:潭心有伏龙,急溜和云涧。头角何时成,愿借风雷便。

西庵藤州契嵩禅师旧栖:释子能儒言,迥出惠远上。庵中阅遗编,光焰高万丈。

枫树林:一坞藏深林,枫叶翻蜀锦。寄语别家人,路遥霜霰凛。

卧犀泉:有角翻害身,沉泉避刀(专刂)。故依金地慈,非惮沧溟远。

青林岩:青帝留行迹,岩前春不归。尽从霜与雪,君看碧依依。

天竺峰:谁从天竺国,分得一峰来.占尽湖山秀,最宜烟雨开。

炼丹井:欲息丹中火,须沉井底泉。何如栽杏实。亦解上青天。

香桂林:根托山中地,香分月里秋。游人莫攀折,风散一岩幽。

重荣桧:人老不重少,桧枯还复荣。何时逢匠石,今日栋梁成。

龙泓洞:洞口无凡木,阴森夏亦寒。谁知一泓水,曾有老龙蟠。

理公岩:晋代胡僧理,开山第一人。欲寻岩下迹,猿鸟送余春。、

客儿亭:翻经人已去,谁为立幽亭。一望野云白,半藏山骨青。

石莲华峰:亭亭碧莲华,何年化为石。越女莫惊猜。岩猿自相识。

翻经台:盥手天池水,熏毫海渚香。翻成多少帙,台石尚辉光。

葛仙丹灶:丹成灶犹在,夜气接湖云。仙路何由问,刀圭幸见分。

稽留峰:孤峰出天外,客到亦稽留。不觉月华晚,涧猿啼更愁。

流杯亭:断石引溪水,杯行自劝人。试听林下鸟,啼血不留春。

望海阁:客望海中日,窗开物外山。天形垂欲尽,飞鸟不知还。

东冈塔:崒堵藏真骨,东冈气象殊。烟云扫不尽,苔藓一痕无。

西岭草堂:应谶游尘世,湖边一草堂。松声半夜雨,花气四时香。

葛公石径:谁来蹑高步,幽径已荒凉。落叶无人扫,哀猿空断肠。

灵石山:灵石山前路,山深寺更深。不知明月去,空惜白云沉。

灵石西庵:欲问庵中事,人驯虎亦驯。杨梅几番熟,谁为惜余春。

南高峰:岌岌穿南斗,层层瞰下方。揭为湖海镇,半夜挂朝阳,。

暗竹园:篁竹无人洗,烟云暗不开。网罗无人处。豺虎莫惊猜。

夏珠泉:入夏泉尝溢,光跳万斛珠。世人收得去。此景已应无。

烟霞洞:玉像存深洞,烟霞分外多。焚香千骑人。猿鸟不经过。

大慈坞:十刹密相望,林开一坞香。木鱼声渐急,山衲下云房。

虎跑泉:未见虎跑迹,窥泉试一吟。遗珠僧不取,密竹助泉深。

翠樾堂:深堂待游客,老木竞留春。花发多临水,云开始见人.

陟崖门:陟彼崖上门,门深路还绝。香草递仙风,怪林藏古雪.

步月径:一步复一步,月华黏屐齿。不知山径深,疑到蟾宫里。

夏凉泉:六月想冰雪,此泉清且深。相如方病渴,植杖故来寻。

清隐阁:阁近山中寺,谁为清隐人。移文招不得,骑马人红尘。

樵歌岭:岭下听樵歌,歌声云外过。尽穷斤斧力,不道得樵多。

华严塔:讲尽华严偈,摄衣辞世尘。泉淙死前语,玉凝自注:去。塔中身。

映发亭:吴越江分断,山光还映发。白鸟东飞来,应随渡江月。

杨梅坞: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不及杏繁时,林间有仙虎。

修竹轩:不作笙箫用,开花待凤凰。阴阴一轩里,谁识阮生狂。

南屏山:真山返如假,叠径入云屏。不借湖光洗,朝朝泼黛青。

长桥:桥短故名长,路穿云水乡。游人欲归去,濯足弄残阳。

慈云岭:峻极分南北,见湖仍见江。游人倦登陟,飞鸟自双双。

清轩:轩压冰壶上,风生玉宇间。客来清彻骨,不待看湖山。

西水亭:湖添秋气净,鸟伴夕阳沉。呜咽城笳起,犹忘归去心。

(d)明●西湖竹枝集:

杨维桢是元代以"西湖"为题创作竹枝词的第一人.由杨维桢发起的"西湖竹枝酬唱",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西湖竹枝酬唱"的最终成果西湖竹枝集,选编了位诗人的首诗,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西湖竹枝词总集.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元代西湖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的描写.西湖竹枝集对明、清两代的各类竹枝词创作,均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

(e)西湖民间故事《一线天》册页:

《一线天》里面讲的是一对恩爱情侣,却被雷神看到。雷神十分嫉妒他们。就抢走了花妹(这对情侣中,花妹是女主角,男的是石娃),并把石娃变成了一只鸟。后来,石娃啄出了“一线天”救出了花妹,向雷神报仇。这是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里面充满了热血和奔腾,讲述了石娃和花妹历尽千辛才天长地久、生生世世的在一起,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f)民间●白蛇传漆帽筒: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叫《双蛇斗》,是用京剧、昆曲同台合演的“风搅雪”演法。青雄白雌。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法,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为侍女,姐妹相称,而后下山。该剧是清末名演员余玉琴(饰白蛇)、李顺德(饰青蛇)的拿手好戏。戏中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还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剧今已失传。

现在常演的京剧《白蛇传》是田汉根据昆曲、京剧老本改编。年改编时原名《金钵记》,解放后又进行修改,正式定名为《白蛇传》。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毁塔、白许团圆止,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改编时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后面舍去许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第五展厅(二楼)精神家园——诗画西湖:千百年来,西湖一直是人们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栖息的圣地。二楼展厅用大量历代西湖诗词书画充分印证了西湖景观是自古至今中国文化阶层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是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

展示亮点:1.西湖文学电子翻书。采用电子互动翻书形式,犹如看真书一样,伴随着挥手动作,投影出来的书页一页页翻动,观赏者在浩瀚的西湖诗文海洋中可以尽情驰骋。2.西湖雕版印刷。精选西湖十景和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做成雕版,让参观者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印刷并把纪念品带回家。这是对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西湖刻书技艺的一次生动复现。3.手绘西湖。在观赏完展览后,西博馆为观众留下了一片创作空间。在这里,您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尽情挥毫泼墨,画出心目中与众不同的西湖。

社会教育:西湖博物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于青少年教育、乡土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多所大、中、小学及各区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缔结共建关系。西博馆的陈列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参观需要,展示手法注重参与性、互动性。结合本馆特色,我们陆续推出了"寻宝探珍"、"影视教育基地"、"走近西湖"系列活动、"西湖景观雕版印刷"、"西博馆快乐营"等活动,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第二课堂活动场所。

西湖学研究:西湖学研究中心是一支由高素质人才组成、专门从事西湖学研究的队伍,旨在深入挖掘、揭示西湖丰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西湖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公开发行的《西湖学论丛》是进行西湖学研究的学术刊物。可容纳二百余人的学术报告厅为学术交流和"西湖讲堂"提供场所。

西湖文化游览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