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3日,台湾《自由时报》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过世。
很多网友都说:“这是当年陪我走过青春期的作家。”读他的文章犹如看一朵莲花慢慢绽放,清新、智慧、幽远。
他曾以患者的角度在一篇散文里描写了他对中医药从恐惧到蔑视到理解,再到最终喜爱的全过程。今天我们一起读这篇文章,用他轻灵的文字涤荡心灵。
邹大夫传奇
作者/林清玄先生
对于中国的药铺子,我们一向有着美好的记忆,记得幼年时代旧街上有一家药铺,每回路过,一股清淡扑鼻的药香,总是从深暗的药铺中流淌出来,充塞整个大街。
而坐在长板凳上穿长袍的大夫,总让我想起北国的平原,平原上种着种种奇花异草,大夫则背着手在上面悠闲的散步。
可惜吃中药的记忆不是那么美好,从乌黑的陶药罐子倒出来的像泥土一样的浓浓苦汁,常常使我拔足就跑,有时为了怕喝中药,一个晚上不敢回家。
我的父亲因为从小在私塾里读汉书,对中国传统事物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宁可熬几个小时灌我们喝中药,也不带我们去看西医。
这种态度令我对中药抱着一种抗拒的恐惧,每次吃中药如同在大厅门口突然瞧见钟馗的画像,觉得可怕无比。
后来,我慢慢接受现代教育,更瞧不起中药的价值,甚至许多中药里还加了抗生素,更使我觉得中药是中华文化留存的残渣。
当一位朋友叫我去看中医时,令我大吃一惊。这位朋友是个著名的建筑师,曾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他居然相信中医,而且不间断地吃了三年中药。
他以亲身体验向我推荐一位清心寡欲、默默无闻的中医,他说:“他已经行医五十年,父执辈都是大夫,本人的学问也非常精彩,你只要去看看,如果觉得不好,可以不吃他的药呀!”
就这样,我认识了邹大夫。
邹老先生今年七十二岁了,可是精神抖擞,两眼炯炯有神,步履稳健,唯一可以看出他年纪的是他的白发。
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他住的老旧公寓中,有两排大架子,一排摆满了各式药草,另一排是翻得有点破烂的经史子集。
我们先坐着,等他看别的病人,只见他神态悠闲地把脉,每次把脉总像陷入一阵深长的沉思,然后娓娓道出病情。由于诊断的正确,往往令病人服气不已。
最奇妙的是他开药方的时候,真如有一部电脑,可以一口气把药开出来,他的女儿就照着配方子给病人抓药。
轮到把我的脉,他沉吟一阵说:“你没有什么病,但就像一匹马拉着九辆车在跑,工作过度了。这种病只有改变生活方式,别无他法。”然后他说他要著书济世,已经不肯为新病人开药了。
问到为什么,他说:“你看病只能治一人之病,写书却可以治千万人之病,我的年纪也大了,觉得写书纠正一般人的观念,比看病还要重要。”
后来我们谈到书的内容,他几乎是从中华文化的源头开讲,以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药理为中心,旁涉到经史,有一个非常庞大而细密的计划。
最后谈到科学的害人,他说:“科学表面上可以现代化,骨子里却会造成贻害,譬如空气的污染、土地的损害、身体的无形受伤,全是科学做出来的,你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项不是科学?而哪一项不是造成更多的疾病?”
邹大夫说他三十年前来台湾行医的时候,医院,可是人都很健康;医院林立,每天大排长龙,人的健康却一天不如一天了。
他自己的生活是反科学的,家里没有电视、冷气,穿的是最粗的棉布,吃的是天然的素食,身体却一直健朗,靠的就是他过的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科学的生活。
一年多以来,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去看邹大夫,听他海阔天空谈对时事的见解,对社会国家,甚至天文地理的评析,往往一语中的,令人惊叹。
慢慢的,我知道他是上海沪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家里是医生世家,他大学毕业时已经看透了生命的冷暖,决心继承家学,行医济世,到现在已经整整度过五十二年,在他手下医好的病人,难以计数。
他开的药方十分便宜,以最好的药卖最廉的价格,因此到现在还是一箪食、一瓢饮,两袖清风,不改其乐。他常说:“看病是救人的事业,不是名利的生意。”
邹大夫还举出中西医学最大的不同,他认为西医所研究的是部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牙痛拔牙,因此它的功能是立即的,但不是根本。
中医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头痛不一定是头的问题,有时是肝的问题,有的是心脏的问题,它是从根本做起,要救根本往往不是立即收效的。
但他并不反对西医,只是觉得过度迷信西方医学,是中国人的危机,他最常说的话是:“五千年来,没有西医,中国人不是活得好好的?”他反对的是西药,因为里面有太多非自然的成分。
邹大夫崇尚自然,觉得布衣粗食是最好的保健之道,是任何药都比不上的,包括中药在内。他身体力行之余,因为身体的硬朗,乃成为病人的最佳保证。
他把脉之准是令人惊奇的。有一次我亲眼看他为病人把脉,半天沉吟不语,然后说:“你得的是癌症。”
病人大为讶异:“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你的脉跳的乱七八糟,没有一条是对的,无药可治,不是癌症是什么?”他也从不隐瞒病人的病情,他说:“让病人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医者的责任。”
最可惜的是,他的书一直没有动笔,因为病人络绎不绝,求告无门,使他不免又动了凡念。他说:“我的心是豆腐做的,否则为什么会走上看病的路呢?”
在现代社会里,像邹大夫一样的人已经很少见了,他自甘淡泊,以救人为职志,不以为苦。
有一次我说要把他的事情写出来,他连声斥责,认为这会破坏了他的生活。他说:“我既不要名利,也不求闻达,写我有什么意思呢?”
我最记得的是,他有一次说起,在中国的三百六十行中没有“医生”这一行,因为医生是默默救人的,不是一个可以出状元的行业。
他最希望的是生活平淡,默默救人,但我还是忍不住写了他,虽然万仞宫墙,不能窥其堂奥,但是难道宫墙不准人窥望吗?邹大夫当不致于深责。
从此我改变了对中医和中药的看法,这种看法不仅来自邹大夫,更来自他背后一个大文化的传承,那里面有许多伟大的、不为人知的中国人,和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人文的文化。
林清玄先生经典语录赏析
▼
——“我们走入南货行里所闻到的干货聚集的味道,我们走进中药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在从前,无一不是经由阳光的凝结。”
——“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
再见,林清玄
大家都在看▼
治咳七法与48张咳嗽良方
千古妇科第一方,治更年期综合征、
失眠、痤疮、不孕…疗效卓越
本文参考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及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使用不妥,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