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
街
明清两代建昌城的
主要街道之一
位于四牌楼以东,东西走向,东起建昌古城安定门(东门),西到四牌楼与南街、北街连接,与仓街相对。
全长米,宽约9米左右。街北侧与后营巷、上大水沟、都司巷连接,南侧与涌泉街、玉璧巷、下大水沟、吉羊巷连接。
年,狭窄的府街只能容一辆车通过。
冷文浩
摄
府街曾是建昌古城司署府衙最集中的地方。明朝,街名曾叫东街,因清雍正年宁远府署设在此处,改名府街。
旧时,代表各种权力机关的司署府衙汇集于此,后来,随着各个朝代*权的衰落,逐渐消亡,古建筑也仅余一些残垣断壁。
今天,虽然已鲜有人知道府街那段时光深处久远而又辉煌的故事,而老街名依旧还在,老街依然安静地蛰伏于我们的身边,高大坚固的安定城楼、保境安民的官府、日进斗金的银行、墨香氤氲的印刷厂、流芳百世的宗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成为了历史留给西昌这座文化名城最生动的时光印记。
有座
四川
行都司衙门
壹/府街北侧都司巷
明清时期,司署府衙主要集中于府街一带。府街靠近四牌楼一段道路的北侧,有一条清幽静谧的都司巷(旧称为“都司堂巷”),因明朝的四川行都司衙门建在此处而得名。
都司巷口的大门用青石砌成,门右侧的纯中式石匾上刻着巷名。走入巷子,青石板一铺到底,两旁是砖混结构的房舍,间或有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都是居民住宅。
府街北侧都司巷居民林开玉宅院内的古井中,
有十余条金鱼游动。
王亚
摄
行都司,
是古代行都指挥使司的简称,
是朝廷派驻地方承宣帝命、
职掌一方的**机构。
隶属五*都督府,
听命于兵部,
与承宣布*使司(简称布*司)、
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分掌一省行*、司法、*事,
并称“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同为封疆大吏。
从原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张正宁的《沧桑岁月建昌城》及《漫话西昌古城》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四川行都司衙门的一些历史细节:
“明朝,建昌城的署衙主要有‘四川行都司署’‘建昌卫*民指挥使司署’‘储粮道署’‘兵备道署’‘安察司署’等。
都司巷即四川行都司署所在地。那时,四川行都司与同时设立的湖广行都司、陕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和福建行都司掌管全国*事*治大权,可见权力之大,名声之显赫。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年)四川行都司下设五卫,即建昌卫*民指挥使司(在今建昌城顺城街)、宁番卫*民指挥使司(今冕宁城关)、盐井卫*民指挥使司(今盐源卫城)、越西卫*民指挥使司(今越西城关)、会川卫*民指挥使司(今会理城关)。卫以下设千户所,所以下设百户……
严密的*事*治体制,保障了建昌城长治久安,从洪武二十八年至崇祯年间,建昌地区基本未发生大的动乱,建昌城安然无恙。”
如今,四川行都司的遗迹或已不复存在。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勇在其《卫所制度与边疆社会:明朝四川行都司的官员群体及其社会生活》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四川行都司的官员“图鉴”:
“四川行都司武官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世袭武官,他们给当时的建昌古城带来了‘异域风情’……明朝廷也向都司卫所派出了少量的文职流官,以协助或参与都司卫所的事务管理。”
在今府街18号凉山州*分区*械修理所,
宁远府知府署的官厅尚存。
王亚
摄
勾勒
建昌卫府衙
图鉴
贰/宁远府知府署
安定门
王亚
摄
数百年前,府街上,有着另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每天天还未亮,位于南方丝绸之路西线“零关道”中心节点的建昌古城,马匹已驮着丝绸、瓷器、茶叶、盐等商品贯入。
安定门作为当时的四大城门之一,商贾络绎不绝,穿过安定门便是府街,泥土和青石板上印出了深深浅浅的马蹄印。
隐隐约约的马铃声中,官员们也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钱粮、屯田、诉讼……官员本身已有不少日常事务要办,还要承担朝廷交下来的**事宜,晨出夜归地往来于官署与宅邸间,是常事。
修缮前的安定门
张家骥
摄
建昌卫于清朝雍正六年(年)改为宁远府,在今府街18号凉山州*分区*械修理所(下称“修械所”)的位置,当时建昌地区级别最高的官署——宁远府知府署成立了。同年,建昌总兵衙门在北街建成。
宁远府管辖一州、四县、二厅和十一个土司。一州即会理州,四县即西昌县、冕宁县、盐源县和昭觉县,二厅即越嶲厅、盐边厅。十一个土司即威龙长官司、普济长官司、昌州长官司、木里安抚司、邛部长官司、河东长官司等。
今府街18号凉山州*分区*械修理所
王亚
摄
民国版《西昌县志》记录在册的清朝宁远府知府共45位,其中不乏*绩昭彰之士。于清朝光绪九年(年)任宁远府知府的崔志道(字晓芳,陕西户县人)就是其中一位。
据民国版《西昌县志》“*制志”记载,清朝光绪九年,因贫穷和疾病(牛痘),西昌很多百姓将刚生下来的子女抛弃,为解决问题,崔志道就府署闲款,提银二千两,捐银二千两,创设育婴局于涌泉街,中附牛痘局规模完备。
光绪11年,他又捐出自己的廉俸,派员修葺泸峰书院。清朝光绪27年,他回乡赈灾,任劳任怨,家乡父老得到实惠,朝廷屡次嘉奖。
都司巷口的大门精致古雅
王亚
摄
人事代谢,渐归记忆。幸运的是,如今,宁远府知府署的官厅尚存。那是年,西昌市文管所在开展建昌城古建筑调查时意外发现的。府署官厅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面阔8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用材考究、朴素庄重,具有明朝建筑的特征。
凉山州*分区*械修理所门前的石狮
王亚
摄
据民国版《西昌县志》记载,宁远府署是一座阁楼庭院式建筑群。
头门向南而开,月台高敞,乐楼峙立东西,其后是箭道、铜*房、东西厢房。东厢为吏、户、礼三房,西厢为兵、刑、工三房,进而为官厅,厅之后为茶房,茶房之后为花厅,花厅为屋三楹,面南,与戏台相对。花厅之后为幕府,由厅左东行,曲折入东园,园周七十丈,四面环阑,阑外植小竹芭蕉,题名曰“旧雨轩”。
轩后一湾池水,谓之曰“东花池”,池中荡小艇,趣颇纾徐,知府许培身题名曰“自在香舫”。舫之东,茅亭翼然,四顾竹参差,树交错,而亭址高,南可俯瞰建昌街衢,并遥眺西南诸峰,林壑历历。
从地理方位来看,这处园地确是东园曾经的所在地。虽已无遗迹,但我们仍可以想象,余年前,知府老爷在前院的官厅办公,公子小姐们在后院的东园里赏花、观景、栖息、吟诗的场景。
位于川西高原的宁远府,虽不比江南富庶之地府衙园林的精致气派、美轮美奂,但从前人的文字中,依然可以领略到东园灵秀、唯美的意境。
清朝宁远府知府署东园曾种有芭蕉树,
有池塘可划船,如今,
成了一片种着玉米和蔬菜的幽静园地。
王亚
摄
金融江湖中
浮沉的
大佬们
叁/民国时期
历史上的府街,是司署府衙驻扎之地,这样的格局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民国28年(年)4月,国民*府*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在府街宁远府知府署遗址所在地成立。年3月27日,西昌解放。后来,修械所进驻后对府署房舍局部作了改建。
以四牌楼为原点,东西向的府街、仓街和南北向的北街、南街正好拉开一个直角坐标系,成为一城繁华的中心。
汉朝至清朝,各种贸易商品经南方丝绸之路西线“零关道”进入西昌,给西昌的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贸易离不开货币,据年12月版《西昌县志》记载,汉朝至清朝,西昌民间均行使朝廷铸造的货币——制钱,官府及计征税赋则使用银两。新莽、东汉初期即在西昌大规模铸造五铢钱,流通于西昌境内及毗邻郡县,清朝亦两度在西昌设钱局铸造。
民国时期,制钱停止流通,代以铜元、银元、钞票。由于币制紊乱,币值不稳定,后期又出现通货膨胀,币值一落千丈,致使西昌经济运作和人民生活深受其害。
20世纪30年代,银行、钱庄等近代金融企业开始在西昌出现。民国28年(年)8月,私营金融机构——和成银行西昌办事处在府街开业;同年9月,国家金融机构——中国农民银行西昌支行在府街开业。
至民国34年(年),西昌城内银行达14家,后因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萎缩,市场萧条,一批商家倒闭,银根吃紧,造成一些银行歇业、撤销。到西昌解放前夕,只有少数几家勉强维持经营。
如今编号“西昌古城”的“府街印刷厂青砖房”处,
曾是民国时期和成银行经理付屏先的私人公馆。
王亚
摄
西昌川兴陈家大院第七代后生、原《西昌群众报》印刷厂(西昌人民印刷厂前身)厂长陈尚义今年已91岁高龄,熟知民国时期以来的西昌历史。据他讲述,如今编号“西昌古城”的府街印刷厂青砖房处,曾是和成银行经理付屏先的私人公馆,从前,公馆内有办公楼、庭院、舞厅、水井等。
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下,公馆曾是一个缤纷旖旎的交际场所,进出公馆的皆非等闲人物。
府街最西面与四牌楼相接,朝北拐便是庭院幽深的北街,那里同样曾是达官贵人的聚居地,民国时期,曾涌现了王尔勤、何佰灵、翟绳伍、吴德清、徐志诚等一批商业大佬,他们的店铺开在西街,宅邸建在北街,风头一时无两。
府街也出现了通过布匹、洋纱生意起家的商人宋衍忠,名噪一时,他曾经的宅邸建医院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面。
每一段历史都留下了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就是一段传奇,一种人生。
千百年的时光中,府街如一条河流,迎来送往,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拉开序幕、走向高潮,也目送着不胜枚举的英雄豪杰结束一生的开拓、探索、冒险,在一地烟尘中谢幕、远去。
城门、
宗祠、
印刷厂的
温柔之歌
肆/时光回眸
流动的光阴改变了府街的样子。各个时代的盛况和沉疴在时光的缝隙中一帧一帧地过。而曾经的往事不会被掩埋,它们长在纸上的笔墨间,或者隐匿于历史遗存的某个角落,有迹可循。
府街东面的尽头,是巍峨的安定门,城门高11米,宽5.25米,厚23米,城门东面上方正中横嵌“安定门”,门额右下方款识为“明洪武二十年四月吉旦立”。门额为红砂石,字体为阴刻楷书。
据民国版《西昌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安定门与建平门、大通门、宁远门共同构成了建昌卫的四大城门。
安定门建成以来,历经时光更迭保存完好,年4月,入选第三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西昌老城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安定门城楼及瓮城,以及安定门到大通门的古城墙,经古法修复,保持了明朝建筑风格。
如今,立于安定城墙上,一侧是建昌古城的市井繁华,另一侧是东河的粼粼细浪。六百年前,客栈迎来送往,商贾于此出城、入城的喧嚷景象,扑面而来。
府街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时代
拉开序幕、走向高潮、谢幕远去
王亚
摄
安定门东面不远处(今府街16号西昌人民印刷厂内),屹立着西昌朱氏家族的瑰宝——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为明朝洪武年间江苏昆山的朱姓将*带兵至西昌后所建,经历代培修保存至今,为穿斗抬梁相结合的土木结构宗祠建筑。建筑面积平方米,坐北朝南向,建筑通高10米,面阔四间12米,进深三间9米。素面台基,三级踏道。驼峰雕有卷云纹,由檐柱、脊柱、中柱组成的“排立”支撑。
上世纪60年代,印刷厂厂房借祠堂原址搭建,后用木板隔为两层,如今,祠堂除侧房已不存外,布局保存较完整,结构基本未变。
朱氏宗祠因历史原因现置于西昌人民印刷厂印刷车间内,
被其外墙包裹。
王亚
摄
曾经,古朴典雅、恢宏大气的朱氏宗祠里,朱氏族人时常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祖、决议族事、聚会庆典等活动——孩童在青石板上蹦蹦跳跳,长者正襟危坐,浓郁的香火味经久不散,一股草木清香随风入窗……
参差错落的时空里,府街的珍贵文物如珠如玑。
府街31号的马家大院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为四合院建筑布局,土木结构,正堂坐北朝南,穿斗式木结构,院后有1口水井;
府街24号的廖家大院建筑由门厅、天井、正堂、左厢房、右厢房组成,檐下有雕刻精美卷云纹的驼峰结构,木质门窗有雕花,现为廖姓人家廖文品及其兄弟三人所有。
位于府街16号的西昌人民印刷厂
王亚
摄
民国28年(年)2月,西昌人民印刷厂的前身宁远日报社在府街拔地而起,几经浮沉,数度更名,承载了凉山、西昌的报业历史,见证了西昌从旧社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翻天覆地的飞速发展。
*治与*事,商业与文化,世情百态和民间百味融汇成历史,以贯通古今的方式重现。
以司署府衙、权贵宅邸命名的古地名揭示着朝代的更替、兴衰,那些得以保留下来的珍贵历史遗存盛满了故事,门前小径、雕花门窗、青瓦白墙饱含超越时代的美感。
而那些已不复存在,失散于历史深处,仅存在于水墨丹青间的亭台楼榭、雕栏画栋、吉光片裘,让后人在心驰神往之余,更加明白肩上所担负的历史职责,懂得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年,节日中的府街,大红灯笼高高挂。
冷文浩
摄
寻访府街,
时有目不暇接之感,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文/王亚
素材来源
凉山阳光综合整理
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请看这里!
一起去爬山吧!我为你拍照五彩凉山“拍了拍”你方寸之间尽显凉山美——盐源、木里篇方寸之间尽显凉山美——德昌、会理、会东篇为你推介凉山避暑胜地,将都市里的喧嚣隔绝得刚刚好!(上)凉山这几处避暑胜地,将都市里的喧嚣隔绝得刚刚好!(下)别找了,这里有西昌人傍晚散步乘凉的好地方!请查收,一封来自凉山的邀请函......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