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了凡四训最新译本下免费结缘 [复制链接]

1#

最新译本免费结缘

第三篇积善之方

《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前,孔子的外祖父颜老先生将女儿嫁给叔梁纥,他历数了叔梁纥祖宗所积功德之多,因此预测他的子孙必定有兴盛之辈,果然生育了至圣先师孔夫子。孔子也称颂舜帝的大孝之德,说舜的功德必使其享有世代祭祀,宗庙供养,且子孙也必兴旺不衰,以保住他的福德不致败落(春秋时代的陈国,就是舜传下来的子孙,足以证明舜的后代兴盛得相当长久)。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确切的说法啊。我们以过去发生的真实事迹,来证明积善德功德。

少师(太子的老师)杨荣,福建建宁人,他家世代以摆渡为生,有一回,多日暴雨导致河川泛滥成灾,洪流冲毁民居,淹死者随水流而下,其他人都驾船捞取值钱的物件,只有杨荣的曾祖和祖父在全力救人,货物一件都不捞取,乡里的人都笑话他们的愚蠢。待到杨荣的父亲出世,其家中渐渐宽裕,有位神人化妆成道士,跟杨父说:“你的祖宗有阴德,子孙应该富贵显扬,可以将你父亲葬在某个地方。”杨父即依其所说,把祖父和父亲都葬在道士所指之地,这个地方就是有名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世,二十有余即中进士,位至三公,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被追封为与其一样的官位。而且杨荣子孙发达兴盛,到现在依然人才辈出。

浙江宁波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担任管办文书的属吏,为人心地仁厚,执法公平,做事公正。当时的县官执法严厉,有一次打了一个囚犯,一直打到血流满地,县官仍不息怒,杨自惩就跪下替囚犯向县官求情,请县官宽谅那个囚犯。县官说:“本来你替他求情是可以放宽的,但他违背法理,非常过分,让人无法不生气啊!”

杨自惩边叩头边说:“现在朝廷中已无公道可言,*治黑暗腐败,人心散失已久,审办案件若是审出实情,尚且应该同情他们,不可得理不饶人。审理清楚案件心存欢喜都不可,何况还要发怒打他呢?”那县官听了杨自惩的话,非常感动,面容和缓下来,宽恕了犯人。

自惩家境贫穷,又廉洁自持,从不收受别人财物,如果见到犯人缺粮时,也经常想法设法救济。有一天,新来的几名囚犯饥饿待食,家中又仅剩少量大米,如果给了囚犯则家人挨饿,如果顾自己吃,则囚犯更可怜,于是自惩与妻子商议。

妻子问:“囚犯从哪里来的?”

自惩答:“从杭州过来,一路挨饿,脸上毫无血色,像*菜一般,几乎能只手捧起。”

夫妻两人因而拿出自己仅剩的大米,煮成粥喂给囚犯吃。后来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址,官至南北吏部侍郎。大孙子则官至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官至四川按察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名臣,当今有两个名人楚亭和德*,都是杨自惩的后代。

以前正统年间(明朝,公元年-年),邓茂七在福建倡乱造反,官兵百姓跟随邓的人非常多。朝廷起用曾经担任都御使的鄞县(现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张楷去搜剿他们,张楷用计策把邓茂七捉住了。后来,张楷又委任福建布*司的谢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来的土匪,捉到格杀勿论,但是谢都事为防止滥杀无辜,便向各处寻找依附贼*的名册,查出来凡是没有依附贼*的人,就暗中给他们一面白布小旗,跟他们约定,搜查贼*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门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并且禁止官兵不准乱杀。因为有这种措施而避免被杀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之多。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官做到宰相,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第三名的进士)。

福建省莆田县林氏人家,他们的上辈中,有一位老太太乐善布施,时常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都有求必应,从不厌烦。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一连三年从不间断,仙人因此知道她做善事的诚心,跟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怎样报答你呢?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地,若是你过世之后能葬在这块地上,将来加官进爵的子孙,就会像一升麻子那么多。”

老太太去世后她的儿子依照仙人的指点进行安葬,林家第一代考中进士的就有九人之多。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有人考察,林则徐、林彪的祖先来自莆田林氏)。因此,福建省有一句民谣,叫“无林不开榜”(此话大意是,如果没有林氏家族的人就不用揭榜,形容林氏上榜人数非常多)。

礼部尚书冯琢庵(明朝万历年间进士)的父亲,当年在县学里做秀才,某年寒冬的一个早晨赴学时,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一摸,已经几乎快要冻死了。冯父马上把自己穿的皮袍脱下来替他穿上,并且把他扶到家里,把他救醒。冯父救人后就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所以我要派韩琦(北宋宰相,文武双全,与范仲淹齐名)投胎到你家,做你的儿子”。等到后来琢庵生了,就命名叫做冯琦。

浙江台州的应尚书(应大猷,明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青壮年的时候在山中读书(古时书院多设于山间,以求安静)。晚上常有群*叫啸,非常吓人,应尚书并不害怕。有一天晚上,他听到有*说:“某个妇女因为丈夫久出未归,公婆逼她改嫁,但她不从,明晚将在这里上吊而死。我终于可以找到替身了。”应尚书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悄悄回去把自己的田产卖掉,换得四两银子,又伪造了这个妇女丈夫的家书,把银子寄到妇女家中,那妇女的公婆见到书信,发现笔迹不符,心生怀疑。

但转念一想:“书信可能假,银子总不会有假,想必儿子应该安然无恙。”于是不再强逼妇女改嫁。后来这家人的儿子回来了,夫妻得以重续旧好。

应尚书后来又听到这只*说:“我本来已经找到替身,怎奈被这个秀才破坏了我的好事。”

旁边另外一只*说:“你为什么不找他出口气?”

这只*说:“上天因为此人的心地很好,积了阴德,所以将要他做尚书,我怎么能害得了他。”

应尚书听后没有骄傲,反而更加努力勤勉,每日行善,品德日增;遇到饥荒之年,则捐粮赈灾,遇到亲朋有急难,则想方设法提供帮助,排忧解难;遇到有人强横无礼,则自我反省,怡然顺受,不对人求全责备。因此,至今他的子孙中科举及第的人比比皆是。

江苏常熟的徐栻(字凤竹),其父向来比较富有,遇到荒灾之年,就率先减免田租,为同县的人做榜样,同时又分粮食救济穷困的人。在夜里,经常听到有*在门外唱到:“千不骗,万不骗,徐家秀才快要做举人。”呼声此起彼伏,整夜不断。当年,徐栻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努力地行善积德,并且孜孜不倦,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僧人,接济大众,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他都尽心尽力去做。后来,人们又听见*夜里在门口唱着:“千不骗,万不骗,徐家举人要一直做到都堂。”徐栻最终官至两浙巡抚。

浙江嘉兴有个屠勋(谥号康僖),他起初担任刑部的主事,就睡在监狱里,仔细耐心地询问每个囚犯的犯罪情况,探问其中的曲直,因而得知有不少无辜入狱的人。查明案情后,他并不因此当作自己的功劳,而是将案情的真相,呈报给堂官。后来在朝审的时候,堂官就拣择选取屠勋所提供的资料要点,来审讯那些囚犯,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的,因此释放了蒙冤的人有十几个。当时,京城一带的人们都称赞尚书明察秋毫。

鉴于这些情况,屠勋进一步向尚书禀报:“在天子脚下的京城尚且有如此多蒙受冤枉的人,更何况天下之大,百姓之众,山高皇帝远,怎么会没有冤假错案呢?应该每五年派遣一位减刑官,到各个地方核实情况,为有冤枉的案件予以平反昭雪。

尚书认可这个建议,就代为上奏朝廷,并得到了批准。当时屠勋也在朝廷所派遣的减刑官之列,有一天,屠勋梦见一个神仙告诉他说:“你命中本来是没有儿子的,但你所提出的减刑建议,符合上天之意和正道人心,所以上帝就赐给你三个儿子,而且他们都将有高官厚禄。”上天有好生之德,当晚,他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他们生了应埙、应坤、应埈三个儿子,都做了大官。

浙江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的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最小,被平湖县的袁家招赘做女婿,和了凡先生的父亲交往频繁,交情颇深。他学问广播,才华出众,但每次考试都不能考中,于是就对佛、道两家的义理学问留心研究。有一天,包凭一路向东,到泖湖游玩,偶然到了一个村庄的寺庙中,看到观音菩萨的塑像在露天中被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于是取出自己囊中的十两银子,交给住持,让他维修庙宇。和尚告诉他维修庙宇工程大,银子少,恐怕不能竣工。包凭于是又拿出四匹松布,又从行李中选去七件衣服交给住持。其中有一件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仆人请他不要再赠送了。

包凭说:“只要观音菩萨的圣像安然无恙,我就是光着身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和尚感动得落泪,说:“布施银子、衣服和布匹,都是难事,但这一片赤诚的真心,实在是太难得了。”

后来,庙宇修缮好了,包凭就拉上了凡先生的父亲,一同到这座寺中游玩,并夜宿寺中。包凭梦见伽蓝(伽蓝,指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来告诉他:“你的孩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高官厚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浙江嘉善县的支立的父亲,是刑事部门的官吏。有一次,有个囚犯无辜被判了死刑,他很哀怜这个囚犯,想为其谋求生路。该囚犯知道这件事后,就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有意救我,如此好意,很惭愧无以为报。明天请他乡下,你就以身伺候他,如果他肯念在这个情分上,那我就可以活命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等到支公到后,这个囚犯的妻子就出来劝酒,把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了支公。支公不肯这样做,但还是尽力平反了这个冤案。这个囚犯出狱后,夫妻一起登门叩谢支公,说:“像您这样的厚道大德的人,世间少有,你没有子嗣,而我有个女儿,愿送给你作为侍奉左右的妾,这在情理上的行得通的。”支公听后,就备了聘礼,把这个囚犯的女儿接纳为妾。这个囚犯的女儿后来为支公生了儿子支立,刚满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名列第一,职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翰林院在明朝是正式衙门,负责史册制诰文翰之事,类似现在的秘书处,孔目指办事人员),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支禄,都被保荐为学博(指学官)。支禄的儿子支大纶则考中了进士。

以上所讲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都归为善心善行。如果从精细来说的话,那么关于做善事,则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对的,有错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细地深加辨别。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认为自己是在行善,哪知有可能是在造孽,则白白枉费苦心,而没有任何好处。

什么是真善和伪善呢?从前,有几个读书人,他们去参见中峰和尚(元代高僧,法号明本,号幻住道人,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字中峰。元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问他:“佛家讲善恶报应如影相随,丝毫不差,为什么现在有某人行善,他的子孙反而并不兴旺。某人经常做恶,但他的家门却非常隆盛。由此可见佛说的因果报应纯属无稽之谈。”

中峰和尚说:“一般人的世俗情感欲望未洗涤清净,因此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常常有将真善视为恶,将真恶认为善的情况发生。不怪自己是非颠倒,却反过来埋怨上天的报应有差错。”

众人问:“善恶怎么会被弄反了呢?”

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何为善恶。

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人,爱戴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

另一个人说:“不择手段地贪爱钱财是恶,廉洁守法是善。”

中峰还是说:“未必都是这样。”

大家都纷纷都将自己的看法讲出来,中峰和尚都认为不对。所以大家就向中峰和尚请教。

中峰和尚告诉大家:“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是善;损人利己,是恶。如果有益于别人,即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只是对自己有利,那么即使恭敬人,礼敬人,也都是恶。所以,人们做善事,能利益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善。而只想自己得到利益就是私心,出于私心的就是伪善。而且,发心而为,自觉行善的是真善,模仿随众,形式表面的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的真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求回报的都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地分辨思考。

什么是曲和直?现在的人,看到小心谨慎、敦厚老实的人,大家都称他为善人而肯定他,但古时的圣贤宁愿欣赏那些刚强不屈、有原则的人。至于那些看起来谨慎老实的人,虽然可能取得众人的喜欢,但由于这种人个性柔弱,欠缺坚守道德的勇气,圣贤反而认为他们是道德的败坏者。所以,世人认为的善恶,明明与圣贤的看法相反,由此可见,世人面对许多事的看法和取舍,没有一件不是有差错的。天地*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和圣贤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而不是与世俗的人一样的喜好和取舍。因此,凡是要行善积德的,决不可只靠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道听途说,来作为行为的指南,而是应该从内心最隐蔽、最细微的地方,默默地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纯粹是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这就是端;如果有丝毫谄媚讨好的心,那就是曲。纯粹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那就是曲。纯粹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丝毫玩世不恭的心,那就是曲。像这些都应当仔细地加以辨认。

什么是阴德和阳善?凡是做善事而被人所知的,则称之为阳善;做了善事而别人不知道的,则称之为阴德。凡是积了阴德的,老天总会给予回报;凡是行了阳善的,都会享有名誉,名誉也是一种福分。但名声也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上那些享有盛名,而实际上名不副实的人,常常遭受意外横祸。一个人如果没有过错,却无辜地背上恶名的,他的子孙往往能突然飞*腾达,阴阳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

什么是是与非?春秋时,按照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能从别国诸侯那里把被俘虏过去做臣妾的人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子贡(孔子的学生)把被俘虏的人赎回来后,却没有接受官府的赏金。孔子听到以后,反而鄙视地说:“子贡这事做得不对,凡是圣贤的人做任何事情,目的是可以改变不良的风俗,对百姓起教化的作用,并不只是为了让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去行事。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廉洁,那么谁还愿意去赎人呢?恐怕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孔子的另一个学生)把一个快被淹死的人从水里救出来,被救的人赠送给子路一头牛以作酬谢,子路接受了。孔子得知后很高兴,说:“从今以后,鲁国有人被水淹不怕没有人拯救了。”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做了好事不接受赏金是高尚的,子路救人后接受人家的牛则是有贪图利益之嫌,但孔子却肯定赞赏子路,而否定、责备子贡。因此可知,人们行善不能只看他一时的效果而应该看其是否产生弊端;不能只看一时的效应,还要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不能只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现在做的是好事,但它造成的影响却足以贻害他人,那么这种事看起来好像是善行,但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的行为虽然不好,但它的影响却会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看起来不像是善行而其实却是善行。当然,这些只是就一方面来讨论而已,其他情况,比如看似不义的义举,看似不合乎礼数的礼行,看似不讲信用的守信,看似缺乏慈爱的慈悲行为,都应当加以辨别。

什么是偏和正呢?从前的吕文懿(吕原,明朝正统年间进士,谥号文懿),刚辞去宰相之位,回到故乡,因为他为官清廉、公正,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仰,有如大家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一位同乡的人酒醉后辱骂他,但他不为所动,对他的仆人说:“喝醉酒的人,不必和他计较。”然后闭门不予理睬。过了一年,那个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说:“假使我当时稍微与他计较一下,送到官府惩治,可以作为惩戒,让他有所约束,但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好心做了恶事的例子。

也有出于恶心但做了好事的事情。例如,有一家富人,时值荒年,穷人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市上强抢粮食。这家富人就把这件事告到县衙,县衙置之不理,穷人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他便私下叫人把这些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抢粮的民众才安定下来。如若不然,几乎要酿成大乱。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些以善心而做了恶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以恶意做了好事的,是偏中正。这些道理不可不知道。

什么是半和满?《易经》上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如果没有积累善行,就不能够成名;如果没有积累恶行,也不会造成杀身之祸)”《尚书》上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就像以绳穿钱穿满了一贯,用容器来盛他的罪恶都要溢出来一样。(同成语“恶贯满盈”)”不管是善是恶,勤加积累,自然就会满,懈怠而不去积累,那就不会满。这是半善和满善的一种说法。

从前有家女子到了寺庙里,想要布施却没有钱,身上只有两文钱,就都捐给寺里,寺里的住持亲自为她诵经忏悔。后来这个女子入了皇宫,大富大贵,带来数千两银子到寺里布施,住持却只让他的徒弟为其做回向仪式而已。

她不禁问住持:“我以前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两银子,而师父反而不为我回向,这是为什么呢?”

住持说:“上次你布施的财物虽少,但你施舍的心意却十分虔诚,如果不是老衲亲自为你忏悔,便不足报答你的功德;这次你布施的财物虽然丰厚,但布施的心意不如上次恳切了,所以我叫人代为忏悔就足够了。”这是千金为半善,而二文为满善。善心的满半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要看心意的虔诚与否。

钟离权(唐五代道士,道教全真派的北五祖之一,后演为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向吕洞宾传授炼丹的方法,点铁成金,可以用来行善济世。(点铁成金也就是*白术,是古代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将金属变为金*色或银白色的假金银,属于伪假之物)

吕洞宾问:“点铁成金后还会变回原形吗?”

钟离权说:“五百年后会变回原形。”

吕洞宾说:“这样将贻害五百年后的后人了,我不愿做这样的事。”

钟离权说:“修炼成仙要先积满三千件功德,你的这一句话,三千件功德就已经圆满了。”

这是关于半善和满善的又一种说法。

另外,行善而心里不想着这是善行,那么随便做什么善事,都会很圆满。如果心里总想着自己是在行善,虽然终生都很勤勉地做善事,也只能算半善而已。譬如以财物来帮助别人,内部见自己,外不见所帮助的人,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叫做“三轮体空”、“一心清净”,那么一斗米就可以种出无限的福泽,一文钱都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如果心里不能忘记所做的善事,那么哪怕*金万两,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福报。这又是关于半善和满善的一种说法。

什么是大和小?从前有位叫卫仲达的人在翰林院任职。有一次他的*魄被抓到阴曹地府,在那里接受审判。阎王命令*吏把卫仲达的善恶记录呈上来,关于他的恶事的记录堆满了整个审判厅,而善行的记录只有一小卷轴,仅如筷子般大小。拿来称子一称,充满审判厅的记录反而较轻,而筷子般的记录反而较重。

卫仲达说:“我今年尚未四十岁,为什么恶行如此之多?”

阎王说:“只要起心动念不正,就是罪过,不一定要等你犯了才算。”

卫仲达又问小卷轴所记何事?

阎王说:“朝廷曾经大兴土木,准备建造三山石桥,你觉得这件事劳民伤财,便上疏阻止这件事,这卷轴中是你的奏疏草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有这个建议,但朝廷不予采纳,于事无补,还能有这样大的功德?”

阎王答:“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但你的这个念头是为万民着想,所以依然有功德;倘若朝廷采纳了你的建议,那功德将会更大。”

所以说心存利国利民,则善行善念虽小,但功德大;若只考虑某一个人的利益得失,做得再多功德也有限。

什么是难行和易行的善?儒家的先圣说,要克制自己的恶习和私欲,必须从最难克服的地方入手并改正。孔子在谈到如何“为仁”,也说要从最难的地方去实行。一定要像江西的舒老先生,舍弃两年仅有的教书酬金收入,替人偿还了欠官府的天赋,从而使别人夫妇不被拆散;河北邯郸的张老先生,舍弃自己十年的积蓄,代人交还赎金,救了别人的妻儿,这些都是将自己难以割舍的东西施予别人的例子。还有,比如江苏镇江的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没有儿子,但不忍心把邻居的幼女纳为妾,而将其归还,这也属于克制自己难以忍耐之处,因此上天必将降以丰厚的福报。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行善立德都是很容易的,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报是很难的,艰难而能去做,就十分可贵了。

随应缘分,顺其自然地去济助别人,并不是刻意去做善事,这种事情种类繁多,大概归纳起来有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什么叫做与人为善?从前,舜在雷泽(地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时,看见打鱼的人都选深潭鱼多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渔夫只能在水流湍急的浅滩上捉鱼,舜看到后很悯恻哀怜他们。于是他自己也去打鱼,看见有人争抢捕鱼有利位置时,对于他们的行为不加评判,而看见有人彼此谦让的,他就加以赞赏宣扬,并效法他们。第二年,这个地方捕鱼的人都懂得把深潭厚泽鱼多的地方互相谦让出来。当时以舜的聪明睿智,难道不懂得说几句话来教导众人吗?

这是因为他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来引导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可以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长处,不可以以自己的善行来与别人相比较,不可以以自己的才能来为难别人。要收敛才智,虚怀若谷,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要多多包涵,为他掩盖。一方面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一方面也让他感到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长处可以学习,有小小的善心善值得借鉴,就应该舍弃自己的成见,学习他的长处。而且应该为他们赞叹和宣扬。凡是日常生活中,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是出于为自己考虑,而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才是君子以天下为公的胸怀气度。

什么叫做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从表象看来,常常容易相混淆,只有行事存心动念的不同,则善恶相差悬殊,如同黑白那样截然相反。所以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存心。君子所存的心,只有爱人敬人的心。尽管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或不肖,千差万别,参差不齐,但都是我们的同胞,和我们是一体的,难道不应当值得敬爱吗?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够与众人心心相通,也就是与圣贤心心相通。为什么呢?圣贤的志向,本来就是希望世上的人能够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我们爱敬众生,使世人安泰,也就是替圣贤使他们安泰。

什么叫做成人之美?玉本来是在石头里面,抛弃不顾也就与瓦砾无异,如果精心雕琢就成了贵重的圭璋;所以凡是见到别人做一件好事,或者这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很有前途,都要引导和扶助而极力成就他。或是称赞鼓励,或是协助扶持,或是为他辩白诬陷,辨分诽谤,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为止。

大概一般人都厌恶异己或是和自己不同类的人,乡里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世俗的环境里,很难立得住脚。而且豪杰刚正不阿,不形之于色,多容易被批评指责。所以,做善事常容易失败,善人也常常被毁谤。只有靠仁人长者来端正人们的行为,并辅佐善人善行,匡扶正义,才能有所改变,并且这样做的功德也最为宏大。

什么叫劝人为善?人生在世,谁能没有良心?而人在尘世中庸庸碌碌,最容易沉迷堕落。凡与人相处,应当设法指点提醒对方,不令其迷惑。譬如长久地沉陷于烦恼之中,而把他拔出来,使他清凉自在,这样做的恩惠最为广博。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用嘴劝化别人有一时的效果,用著书立说的方法教化别人才能有世世代代的影响)。这种劝人为善和与人为善相比较,虽然形迹显露于外,但是对症下药,时常有奇特的效验,所以不可以废除。如果不能经常失言失人(《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那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

什么叫作救人于危急?艰难困苦的情况,人们时常会遇到。如果偶然遇到出于困境中的人,就要感同身受(原文中的“痌瘝”比如疾苦),赶快替他解救。或者说句话为他申辩冤屈,或者想法设法救济他的困苦。崔子说:“恩惠不在大,只要能够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这真是仁德之人所说的话啊。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乡之中,大到一县之内,凡是对大家有利的事,最应该去做。或者开渠导水,或者筑堤防患;或者修建桥梁,以方便交通;或者施舍茶饭,以解除饥渴;一有机会就劝导大家,齐心协力兴建公益,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劳。

什么叫做舍财作福?佛门奉行的诸多善举中,以布施最为重要。所谓布施就只是一个舍字而已。明白通达的人内可以舍弃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可以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先从布施财物做起。世人靠衣食维持生存,所以将财物看得最重。我却将财物舍掉,内可以破除我的悭吝之心,外可以救人于危急。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勉为其难,最终则会泰然处之。这样最有助于洗涤干净自己的私心,祛除执着贪吝的念头。

什么叫做护持正法?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么去明了和参与天地的造化?怎么去使天地万物化育生长?怎么可以挣脱尘世的束缚?怎么可以经营世务,超脱虚幻的世间束缚?所以凡是看到圣贤的庙宇,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整理。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教化的恩德,尤其应当发扬鼓励。

什么叫做敬重尊长?家庭中的父兄,国家的君长,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职位高、见识高的人,都应当注意敬重奉侍。在家服侍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就是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就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像事奉上天一样,这方面与人的阴德关联最为密切。试看忠孝的人家,子孙没有不连绵不断而且兴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谨慎小心。

什么叫做爱惜物命?人之所以算作是人,只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追求仁义就是追求恻隐之心,积德也是积恻隐之心。《周礼》上说:“早春时节,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说的是听到宰杀声音的肉不食,看到宰杀场面的肉不食,自己喂养的肉不食,专门为我而宰杀的肉不食。有意修行的人无法断绝吃肉的,不妨先从这几条开始禁戒做起。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慈悲心不断增长。不只是应当禁戒杀生,包括低等生物等一切众生都是有生命的,都应当爱惜。抽取蚕丝时要煮茧,锄草耕地时要杀死虫子,想想我们衣食的由来,都是以杀害别的生命来存活自己。所以糟踏毁坏衣食的罪孽,实在是与杀生相等同。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知道有多少,都应该想法设法地仔细提防。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啊!

善行无穷无尽,不能一一详述,从这十个方面推衍开来,那么各种德行则可以完备了。

第四篇谦德之效

《易经》说:“天道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增益谦虚的;地道的规律是改变盈满而流向谦下的;*神是损害盈满而福佑谦让的;人的心理是厌恶盈满而爱好谦卑的。”所以八卦中只有谦卦的六爻(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六爻为一卦)都是吉利的。《尚书》中说:“盈满必定招来亏损,谦虚谨慎就会获益”。我屡次和大伙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每次见到那些贫寒学子将要发达,必定有谦虚的光彩流露出来。

辛未年(公元年)举人赴京会试(按照明代科举制度,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都可以参加),我与来自嘉善的同学一共十人一同应试,其中一位名叫丁宾(字敬宇),年纪最轻,为人非常谦虚。

我对同行的费锦坡说:“这位仁兄今年一定能够考中。”

费锦坡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回答:“只有谦虚的人才有福气。你看我们这十人中,有谁能像丁敬宇那样温和恭顺,诚恳忠实,不为人先的?有谁像丁敬宇那样毕恭毕敬,谦虚谨慎的?有谁像丁敬宇那样受到侮辱不应答,听到诽谤不辩解的?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神也都要保佑他,哪有不飞*腾达的道理?”

等到发榜,丁敬宇果然考中进士。

丁丑年(公元年)在京城,我与冯开之住在一起,看到他虚怀若谷,行为收敛庄重,完全改变了幼年时的习性。李霁岩是一位心直口快的益友,经常当面指摘他的过失,但冯开之却心平气和地虚心接受,不曾有一句报复。我跟他说:“福有福的根源,祸有祸的先兆。心中如果真正谦虚,上天一定会相助,兄台今年一定会考中及第。”后来他果然考中。

赵裕峰,字光远,山东冠县人,还不满二十岁就考中举人,之后却多年未考中进士。他的父亲任职为嘉善县的主簿(明朝编制,知县称大尹,县丞称二尹,主簿称三尹,大概相当于县的第三把手),他跟随父亲到任。到了嘉善,他很仰慕当地饱学之士钱明吴的才学,便带上自己的文章前去请教,钱明吾把他的文章一一予以否定,他不但不生气,而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予马上改正了自己的文章。第二年,赵裕峰便进士及第。

壬辰年(公元年),我到京城觐见皇帝,遇见了夏建所,见他神情谦逊,谦光逼人。回来后,我便跟友人讲:“凡是上天将要使某个人发达的时候,在降福给他之前,必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则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踏实,肆意妄为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夏建所这样的温和善良,一定是上天启发了他。”等到开榜,夏建所果然中了进士。

江苏江阴的张畏岩,勤学苦练,下功夫作文章,在读书人中小有名气。甲午年(公元年),他参加南京乡试,期间借住在一个寺院中,等到揭榜,他却榜上无名,于是怒火中烧,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当时有一位道人在旁边微笑,张畏岩马上迁怒于这位道人。道人说:“你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

张畏岩生气道:“你没看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写得不好?”

道人说:“听说做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这样骂骂咧咧,心态十分不平和,文章怎么可能写得好?”

张畏岩不由得心服了,于是便向这位道人请教。

道人说:“考中与否全在于命运,命里不该中的,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自己先做个转变。”

张畏岩说:“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又怎么能够改变呢。”

道人说:“造命在天,立命在我;只要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报求不到呢?”

张畏岩说:“我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又有什么能力可改变命运呢?”

道人说:“善事和阴德,都是由内心所决定。只要常存此善心,则功德无量,况且谦虚这一方面,并不需要花费钱财,你为什么不自我反省而谩骂考官呢?”

张畏岩从此一改往日的作风,每日行善,品德日增。丁酉年(公元年),他梦见自己到了一所高大的房子里,看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中间有多行是空缺的。于是他就问旁边的人,旁边的人答道:“这是今年科考录取的名单。”

张畏岩问:“为什么缺了很多名额?”

答道:“对于科第,阴间每三年对读书人考察一次,必须是行善积德,没有过咎的人才能在这个册子上列名。像册子前面所缺少的,都是原定应该考中的,因为新近有品行轻薄的行为,所以被除名了。”

后来又指着其中一行说:“你这三年来,行事颇为谨慎,或许应当补到这里,希望你自重自爱。”就在当科,他果然考中了一百零五名的举人。

由此可见,举头三尺,必有神明,趋吉避凶完全由自己决定。我们必须管束好自己的身心言行,毫不得罪于天地*神,虚心谦卑,使天地*神时时眷顾我们,才有受福德根基。那些盛气凌人,骄傲自满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器度,纵然发达也无法消受。稍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使自己的心胸气量狭窄,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福报,况且,谦虚的人才有机会接受到好的教诲,从而受益无穷,这些都是修习学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古语说:“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基,立定了志向,必须念念不忘谦虚谨慎,处处与人方便,自然感动天地,所以造福全在自己。如今那些求取科举功名的人,起初未必有真志向,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已。兴致来了,就去争取一下,兴致散了,也就作罢了。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真的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原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要做到与民同乐,国家才能治理好)”这对于求取科名的人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了凡先生引用孟子的话作总结,强调凡是自己喜欢的,最好能把欢喜扩大,才是符合天道人心,才能达成所愿)。

感恩??深圳市爱腾途科技有限公司助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法

儒學

智慧

積善

厚德

了凡四訓

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日行一善改变命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