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道授业的如派盆艺家王如生 [复制链接]

1#

 人物名片:王如生,年开始从事花木盆景制作,年师从中国盆景大师花汉民,历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花木协会理事、如皋市盆景协会副会长。


  恬静的午后,捧上一杯氤氲着热气的香茗,茶叶在杯中缱绻,茶香在四周弥漫,王如生摊开手边的报纸,架起眼镜,细细读起报来。
  “《如皋盆景融美学与易学为一体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王如生推了推眼镜儿,凑近读了又读,“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我市的盆景技艺(如皋盆景)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我市已有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终于等到了,不容易啊!”王如生放下手中的茶杯放眼窗外,院内,一盆盆精心蟠扎的盆景绵延着千年的灵动气韵。“就跟茶道一个道理,做树其实是个养心的过程。”
  平常流水般的日子里,王如生把山水和大自然的神奇浓缩于一个小盆中,花木盆景已成为他心灵深处的绿荫与清泉,在善待花草苗木中不经意间植下了对盆景的深深眷恋。


  看非遗品文化 如派盆景成一绝


  盆景历来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经过精心修剪的盆景郁郁葱葱、玲珑潇洒,精妙而和谐。它们仿佛将美景浓缩其中,令人流连忘返。“如派盆景不仅精致好看,其中更是有大学问。”中国盆景大师王如生指着身旁的罗汉松,饶有兴致地将盆景的奥秘娓娓道来。“无论盆景在制作技艺和表现手法上如何千变万化,其核心离不开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浸润和熏陶。”在他看来,只有经过时间的积淀与文化的累积,花木盆景才会被赋予神韵。
  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于北宋,前人曾这样总结如派盆景的特色:“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现在也有人形象地比喻成S形。外人往往只知这S形如同美人腰之婀娜,却不知这美人腰之内涵。“北宋时有个名人叫胡安定,他做盆景很有讲究,做成了S型,像个太极图,其实就是坤卦和乾卦。世界各地的盆景,胸前都有枝片,只有如皋一家,前面没有,本身就是一个太极图,这是天地人高度融合的智慧结晶。”王如生介绍道。


  重意境精选材 栽花养草如育人


  在王如生的记忆中,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父辈们伴着晨曦在田间忙碌,待到日上三竿,他们便挑起扁担进城卖树卖花,一摞摞沉甸甸的小苗压弯了扁担晃起有序的节拍……从那时起,栽树养花便成了他打发闲暇时光最好的“活计”。在与花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深谙一枝一叶的习性,他认为,栽花养草就如同培养一个孩子:“再好的苗子也要用心去培养!”


  “做盆景如作画,要义在笔间,看意境;另一个就是选材,不管是石材、树材,都要和创作意境融合;最后是布局要合理,主次分明、稀与疏都要掌握好。”王如生拿起一把剪子给他的“宝贝”修剪起来。
  他告诉我们,培植一盆风姿卓越的盆景,过程非常讲究,必须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指做树的节令,春天万物复苏,是做盆景的最佳节令;地利则指栽种盆景的土取酸性土质为宜;而人和则指种植之人的心境,讲究的是立意和选材,而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创新技乐分享 瑰宝传承展芳华


  “如派盆景以棕丝来造型,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当然今天的如皋盆景不再仅限于棕丝造型,也不再局限于“两弯半”的传统模式。”王如生说道。“用铝丝代替棕丝给植物做造型,在保证其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学起来也快,易上手!”现如今,王如生的工作室已然是一间开放式的课堂,附近喜爱盆景的年轻人遇到技术难题就来他这里转一转、看一看、问一问,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王如生一点也不吝啬:“年轻人愿意学是好事,说明我们的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啊!”

“踏歌寻友”黑松高cm王如生藏品


  从事盆景制作30多年来,王如生创作的盆景因构思独特和立意新颖赢得了无数奖项。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创新的裹纸嫁接法,不仅缩短了嫁接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盆景嫁接的成活率。裹纸嫁接法很快就被推广到了全省、全国,期间不止一个人提醒王如生申请专利,但他始终没有那么做,“一旦申请专利,盆景业的同行们就难以分享这一技术了。”他说,盆景教会他的正是融合与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