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汨罗江河泊潭玉笥山成就的香草美人典故 [复制链接]

1#

汨罗江第七大典故香草美人

临高台,望江水,江水之流以千里。

黄鹄知得高蜚止,愿遗香草美人子。

关弓问鹄从何来,我主万年亦诚哉。

禾黍不获鹄何食,遨游四海安终极。

——《铙歌.其十六.临高台》明.李攀龙

香草美人,出自屈原在河泊潭北玉笥山上所创作的《离骚》;其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香草美人,一比忠贞贤良之士。

香草美人被大家解说为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也指忠贞贤良之士。

汉·王逸《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

意思是《离骚》这篇文章,依照《诗经》取兴,运用引用类,比喻,所以善于描写香草、以配忠贞,……善于用美人用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唐陆龟蒙《采药赋》序中云:“药,白芷也。香草美人得此,比之君子定情属思,聊为赋云。”

《孽海花》第三五回云:“明明是《金荃集》的侧艳诗,偏要说香草美人的寄托。”

作为理想与情感表达的载体,“楚辞”为中国古代诗赋创作确立了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意象体系,同时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象喻修辞手法,成为文人写作之中的典故。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意思是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迟暮:是指年老。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香草美人,二称《离骚》之辞。

清龚自珍《浪淘沙·舟中夜起》词:“香草美人吟未了,防有蛟听。”这是以香草美人代称《离骚》。清蒋士铨《念奴娇二十六首其十八》云:“小雅离骚,何所谓、香草美人而已。”

屈原《离骚》完稿在河泊潭渊北的玉笥山上(屈潭之左)。屈原沉江地与香草有着极大的关联。

《拾遗记》《洞庭山》云:“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洞庭山,即今天屈原管理区的磊石山。楚立屈原庙,就是磊石庙。这是有文字可考的历代文献中所出现的中国第一座封号的屈原庙。

《册府元龟》:“天福二年……五月,湖南马希范奏,青草等四庙,各乞进封,敕青草庙安流侯,宜进封广利公,洞庭庙利涉侯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

昭灵侯、威显公就是屈原的封号。

沈亚之《屈原外传》云:“屈原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尝游沅湘,俗好祀,必作乐歌以乐神。词甚俚,原因栖玉笥山,作九歌,讬以讽谏。至山鬼篇成,四山忽啾啾若啼啸。声闻十里外,草木萎死。又见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佹僪,与古观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时天惨地愁,白昼如夜者三日,晚益愤懑,披蓁茹草,混同鸟兽。不交事务,采柏实和桂膏,歌远游之章,讬游仙以自适。”

从屈原的诗作来看,他不单单是披蓁茹草,他还自己种花。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意思是:我已经种下了很多春兰,又种植了一大片秋惠。把留夷和揭车分垄种植,把杜衡和芳芷套种在中间。我希望他们都枝繁叶茂,等着我收割的那一天。

他把爱国热情寄托于兰花,并赞兰花“幽而有芳”,且常身佩兰花,故后人把兰花视为“花中君子”和“国香”,把兰花作为高尚气节和纯真友谊的象征。

因之后人将屈原定为了一月兰花神。

归州有屈原兰花神的传说,屈原区有香草雅步园的传说,说明屈原是喜欢种花的。

兰花神的传说这这样的:

相传楚怀王将屈原革职流放后,他回到故乡,出于对兰花的热爱,他在家四周都种上了兰花。某日,恰逢仙女山兰花娘娘出门游玩,经过此处时发现屈原正讲课,她只见屈原挥舞着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神奇的是那三株兰花,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

说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

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

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屈原投身汨罗江自尽那年,九畹溪畔的兰花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因为这样屈原成了一月的兰花花神。

汨罗江也有屈原与香草园的故事,香草雅步园的传说这这样的:

在屈原管理区南阳庙与晒尸墩的中间有一个地方至今还留存着一个很文雅的名字,叫雅步园,是一块土地约多平方米土墩。

为什么会叫成雅步园,这儿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屈原带着小妹屈姑、女儿绣英(女媭)到南阳庙定居后,看到这块土墩上长了许多种香草。这些香草开出红绿蓝白黄等各种各样的花朵,花香吸引了很多蜜蜂来采花粉,景色也非常漂亮。

屈原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了,天晴时他必定散步到这个地方来赏花闻香草,屈姑还经常来此照管。

屈姑和绣英也经常采摘这儿的香草制成香囊,挂在屈原和她们自己的身上,放在衣柜里驱虫,挂在蚊帐边驱蚊。

第二年夏天发大水,这块土墩被淹没了整整两个多月,退水后这里的花草都被淹死了,还发出阵阵酸酸的臭味。

屈原见状大哭,“鱼虾悲余香草兮,蜷局扶而不起。”

意思就是说你看我的香草都死得扶不起来了,水中的鱼虾们都在悲痛啊。

屈姑则气得大骂龙王不管事。屈姑看他悲痛的样子,就建议在此地筑小堤,以防水淹。

屈原一听好主意啊,于是屈姑自己动手、还请来空闲的乡亲,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围垦了一个小垸子。从此这块地就没有遇到水淹了。屈原就亲手在此种植兰花、芰荷等众多香草,此地又一片花草香了。

屈姑又在这个小垸子内修了一条弯弯曲曲沙石路,在中间搭起一个小茅棚。屈姑和渔民们常常坐在堤埂上织渔网,小孩子就在花园的石子路上玩耍。为了防止牛马羊进入这个园子吃花草,屈姑又从玉笥山上砍来竹子,团团筑起了篱巴,大家就把此地叫成了“篱巴园”。

篱巴园从此成了屈原一家人和渔民交往的好去处,也成了他散步练武的好地方。这儿年年开满一园的香草,蜜蜂蝴蝶飞鸟常常在空中飞翔。这个香草园就让屈原的日子也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日,罗宣王来看望屈原,在“篱巴园”找到屈原时,看到屈原正在沙石子路上低头散步吟哦,罗宣王看到屈原沉醉的样子就没有打扰他,就与在堤上织网的屈姑交淡。

“屈姑,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呢?”

屈姑说“这个地方原来叫泥巴墩,现在这个地方叫篱巴园。”

罗王问:“为什么叫篱巴园呢?”

屈姑说:“你不知道啊,哥哥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的。”

于是告知了罗王这名的来由。

罗王一听说:“这名还是有点不妥。”他看到散步的屈原大夫,就说:“你们以后叫这个地方为雅步园吧。你看屈大夫走路的样子多帅啊,他可是楚国第一美男呵。他在篱巴香草园散步,大家以为他是个村民呢。”

屈姑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有理有理。以后我们就叫雅步园。美男子在香草地散步的确要叫雅步。”

他们的笑声引起了屈大夫的注意。他看到罗王来了,就作了一揖。然后对屈姑说:“你今天不正好准备了酒食么,我们今天就一起陪罗王在这个茅草棚喝点小酒吧。你看今天的空气多好,景色多美。”

屈姑听说有酒喝,好高兴。因为她好久没喝过酒了,是屈原哥哥不让她喝,说一个女孩子常常喝酒不好。就说:“好,我回家再烧两条大鱼来。”

旁边一个织网的渔夫听到酒字也来了劲头,说:“大夫,喝酒也算上我一个呵。”

屈原哈哈大笑:“怎么少得了你的呢?那酒还是你送的呵。”

这样屈大夫、罗宣王、屈姑、渔夫,四个人就在茅草棚内喝酒聊天。绣英则在家中没有出来。

直到把他们三个都喝倒之后,屈原感觉到自己还醒着。于是感叹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啊。”

话一说完,自己也醉倒了。......

女媭来送茶时看到这一幕,连忙叫人把他们都扶回了各自的家中。

后来大家就把这个地方叫成了雅步园。

为纪念屈原,乡亲在雅步园把小茅棚改成了一个亭子,两边柱子上,书写“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中间书写“清浊猷分”四个大字,亭子名为“独醒亭”。

当然以上传说不能全当真,但说明屈原与香草的关系非常密切倒是真的。从屈原的作品来分析,屈原每到一地不但自己亲自种花,还喜欢用鲜花装饰自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说明他把将离和芷草披在肩上,将秋兰当成配饰挂在身边,用香草和鲜花将自己装饰起来,鲜花的美丽,香草的芬芳,能让他的心灵平静,也能修养身心。

从诗中看出作为一个爱花的诗人,屈原的“花艺”也很不错。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意思是:我用树木的根编结茝草,再把薜荔花蕊穿在一起。我拿菌桂枝条联结蕙草,胡绳搓成绳索又长又好。

他屈原能够将树木的枝茎编结,把薜荔的花蕊串起,把菌桂的枝条与蕙草连接成绳索的样子,这样手艺,则是标准的花艺师了。

当然,屈原的“花艺”创意不止于此。“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把荷叶裁剪成上衣,把芙蓉当成下装的材料。这分明是一个服装设计和裁剪师了。

以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屈原成一月兰花神是当之无愧的。

为什么把香草美人又扯进了汨罗江呢?

因为屈原的《离骚》就是在汨罗江写就的。

文献记载,中国第一座洞庭庙(龙神庙)也在磊石山上。

屈原到汨罗(旧仅指屈原潭就是今天的河泊潭至磊石山)所居住的玉笥山,是在屈原潭之左,离罗城三十里、磊石山十里之处的凤凰山西南的一个山头,就是旁边的山头,旧有南阳庙,南阳古市。而屈潭之右的山头,则是《水经注》所记的汨罗驿站之山头,后来称此山头为汨罗山,汉始在汨罗山上建有屈原庙,唐始相沿称汨罗庙,屈原墓也在此汨罗山上(非十二疑冢处)。

此山的原始依据是盘石马迹,至今此物还在玉笥山处(春江嘴)。《异苑》卷一:“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汩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盘石马迹是见证屈原居住和投江的物证。

此处玉笥山下有形如笔架的高堆,大家称之为笔架山。此传说跟屈原写作《离骚》有关。

据传屈原被流放到汨罗后,他选择在磊石山对岸玉笥山上南阳庙居住下来(今有南岳庙),开始写作《离骚》。

屈原选择在这个地方居住,一是交通便利,磊石港(罗汭)是上达长沙下通郢都的中心交通站;二是南阳庙对岸就相传有黄帝墓的黄陵山,还有舜帝二妃墓在其山上;背有凤凰台,是黄帝登熊湘山、张乐洞庭之野的地方,还传说黄帝在此乘龙升天;其右有磊石洞庭山,有龙神庙在山上,是楚人祭龙的地方,也是罗子训练水兵的港口。

正是这些原因,屈原并没有接受罗王邀请到罗城内居住,而是选择与此地的驻军居住在一起。

相传有一天屈原坐在凤凰玉笥山南阳庙前的一个亭子内,写《离骚》,写着写着,突然黑云压天,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大风吹过磊石山,形成阵阵巨大的回旋风,刮得树叶层层飞旋,刮得树枝吱吱作响,屈原头上的帽子也飞了起来。

屈原只得起身收拾,拿起的竹简刚提起来就被狂风吹到汨罗江中,笔架也被吹到了玉笥山脚,幸好被一小山堵住;可飘到汨罗江中的竹简一下就飘到了汨罗山下,屈原只得划船急赶打捞;竹简飘啊飘啊,屈原划啊划啊竹简一会儿飘到磊石山,一阵风浪涌来,竹简推到了龙神庙的台阶之上。磊石山的龙神庙,传说最早是用来纪念黄帝的。楚人首先把黄帝称之为龙寿庙,因为黄帝在磊石山下的鼎湖“乘龙升天”之故;屈原捡起竹简,对龙神庙作揖祭拜,感谢龙神相助。

屈原划船回来,在玉笥山下捡起笔架,却发现堵住笔架的山堆变成了笔架之形。

屈原感动不已,他感觉到是这儿的龙神黄帝在保佑他了。后来屈原就干脆就在山坡上的这个小山边搭起一个棚子,把笔架放在这个小山之上,在此专门写作。

说也怪,屈原在此地写作,感觉自己思如泉涌,《离骚》一气呵成。

从此他面对磊石山写出《卜居》《山鬼》《悲回风》,面对黄陵山他写出《湘君》《湘夫人》,面对湘江他写出《涉江》《哀郢》《抽思》《怀沙》

屈原投江殉国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他放笔架的小山称为“笔架山”。

为什么说《离骚》是在河泊潭玉笥山写的呢?

我们从《离骚》原文可探一下原由。

《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说明屈原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高阳指的是黑帝颛顼。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而罗子国地汨罗江有很多黄帝之迹。根据《长沙府志》的记载,一是黄帝南巡所登的熊山就是磊石山、湘山就是汨罗江南岸的黄陵山。湘阴因为位于湘山之北而名。因为黄帝在磊石山张乐洞庭之野,作韶乐,故而玉笥山北就是轩辕凤凰台;磊石山旧名叫万岁山,黄陵山是因湘山有黄帝墓而名;黄陵山上有舜帝二妃庙及墓,黄陵庙就是祭祀舜帝二妃的。此地有黄帝铸鼎的神鼎山、黄帝乘龙升天的鼎湖(罗渊),相传为古轩辕国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说的是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这个故事也被《拾遗记》记载在洞庭山上,磊石山则为洞庭湖中心之地标山,是《山海经》所记的东南方位的洞庭山。罗渊和汨罗江口正在此地。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说的是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怀沙》是屈原的在汨罗的绝笔之作,其中有“汩伹南土”之句,跟“汩余”呼应,地理也就对应上了。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说的是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阰,古中国楚地山名(一说“大土山”),而黄陵山旧名土山寨,磊石山之北名大陂,曾有景点为:“大陂秋月”,明诗人李冕到此写下《大陂秋月》云:“良夜月婵娟。又值秋圆。波光荡漾水如天。分得洞庭秋半色,风物堪怜。”宿莽:一种可以杀虫蠹的植物,叶含香气。楚人名草曰“莽”,此草终冬不死,故名。即今水莽草。一种经冬不死的香草。此草在汨罗江一带常见。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离骚》中反复提到舜帝,跟黄陵庙的影响有关。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说的意思是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割的那一天。

而种植的时间在屈原的晚年,肯定是在汨罗江无疑。所以有“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之语。这也就很清楚了。

我们再看:“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说的是渡过沅水湘水向南走去,我要对虞舜把道理讲清:夏启偷得九辩和九歌啊,他寻欢作乐而放纵忘情。……《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汨兮”说的是很清楚的。屈原在汨罗的时候,没有洞庭湖之称,而东洞庭湖正是沅湘之合流之地,所以他的“南征”之地、“就重华”:之地就是黄陵山舜帝二妃之地。当然也可说九疑之地,罗地据古史记也在九疑与苍梧之地。

“驷玉虬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说的是驾驭着玉虬啊乘着凤车,在风尘掩翳中飞到天上。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所以屈原的出发点就在汨罗了。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鸾鸟凤凰为我在前戒备,雷师却说还没安排停当。我命令凤凰展翅飞腾啊,要日以继夜地不停飞翔。屈原在此处写上了凤凰,跟他所居住之地凤凰台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他是顺势联想。黄帝在此处乘龙升天,他在此处乘凤凰抵达天庭。“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说的是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云霞虹霓飞扬遮住阳光,车上玉铃丁当响声错杂。清晨从天河的渡口出发,最远的西边我傍晚到达。凤凰展翅承托着旌旗啊,长空翱翔有节奏地上下。忽然我来到这流沙地段,只得沿着赤水行进缓缓。

很明显,屈原的天庭想像回到了沙地。营田先秦就名白沙,屈原居住的对岸,也称金沙洲、沉沙洲,这就是流沙之地无疑。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说的意思是指挥蛟龙在渡口上架桥,命令西皇将我渡到对岸。磊石山周边有龙窝之之称,自古传说是蛟龙出没之地,所以《柳毅传书》进入龙王宫的地方,正是“洞庭之阴(南)”的磊石山龙洞之地。洞庭湖第一洞庭庙出现在磊石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说的是驾车的八龙蜿蜒地前进,载着云霓旗帜随风卷曲。定下心来啊慢慢地前行,难控制飞得远远的思绪。演奏着九歌跳起韶舞啊,且借大好时光寻求欢娱。太阳东升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见我思念的故乡。磊石山北旧称穆屯,相传周穆王南巡驾“穆王八骏”到此,故而有穆屯和驻马坡的地名产生,也有穆溪春涨的传说,明李冕有诗:“细雨一江横。两岸啼莺。桥头夜听泊船声。”屈原玉笥山作九歌、黄帝磊石作韶乐,都对应了地理特征。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说的意思是我的仆从悲伤马也感怀,退缩回头不肯走向前方。尾声:“算了吧!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既然不能实现理想政治,我将追随彭咸安排自己。”

这是屈原最后选定效法彭、咸自沉罗渊的思想过程。

所以沉江地河泊潭春江嘴至今有盘石马迹,见证屈原投江一事。

《异宛》记:“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离骚》写在河泊潭之汨罗是无误的了。香草美人典故的成就地,也为河泊潭玉笥山无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