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卫东把扶贫挂职当任职 [复制链接]

1#

记者走基层一线看变化

“脚底有泥,振兴有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脱贫路上的“孺子牛”》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系列报道之四

在部队,他奉献青春保家卫国;转业后,他服务地方,兢兢业业工作;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他再披“战衣”,转战脱贫攻坚“战场”,向贫困宣战,在扶贫路上彰显着军人本色。

从军人到宣传干部,变的是装束,不变的是一以贯之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从宣传干部到扶贫总队长,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年,李卫东从部队正团职干部转业到云南省委宣传部工作。历任新闻处调研员、老干办主任,同年3月,他,带着组织的信任,肩负使命与责任,毅然背起行囊,告别家人;他,迈出大楼,离开城市,走向农村、走进群众,满怀信心地奔向基层广阔天地;他,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在一线帮扶结对、走访记录,工作压力大;他,吃住在贫困村,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冽冽,都不能阻挡他们走访贫困户的步伐。来到洱源县,担任该县县委副书记(挂职)、洱源县驻村扶贫工作总队长,在8年的扶贫路上辗转了9个乡镇,90个村委会(社区),用脚步丈量为民情怀,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实实在在惠民的作为。

8年前,他是一名优秀军官;8年后,他已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扶贫干部,如今,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他,就是云南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创建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卫东。

李卫东:把扶贫“挂职”当“任职”

八年扶贫路用脚步“丈量”村情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刘书贵

“只要把心掏给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事,他们就会记得你的好,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这是李卫东在扶贫工作后最深的感受。任职那天起,“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承担组织重托,肩负百姓期待,不能有丝毫懈怠”便刻在了他的心上。

从年3月以来,把挂职当任职,做主人不做客人,以真心换真情,沉心静气,扎根洱源是他在扶贫工作中的使命和追求。他用“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精神、铁一般的担当”在扶贫新战场上攻城拔寨,换来了贫困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收益,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属于军人的荣耀。

讲破局:转作风聚合力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古往今来,“独当一面”却也不是“一枝独秀”,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思广益”,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团结就是力量”,因而干部“驻村”,不管是对于干部自身的成长而言,还是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言,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是一个“唇亡齿寒”的未来,只有“齐心协力”,只有干部的“驻村”出实效,只有人民的马达“加满油”,只有“劲往一处使”,方能实现“驻村”的预期,人民实现生活的美好向往,干部实践自我的成长增值。

面对深度贫困堡垒,常规驻村帮扶难以完成任务,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手段,带好队伍,让驻村工作队真正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发扬苦干实干拼命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勇气,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合力攻坚,实现高质量脱贫,给组织一个交待,给家庭一个交待,给群众一个交待,给自己一个交待!

李卫东初到洱源时,洱源驻村扶贫工作虽然有序推进中,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驻村工作队员抱有“临时驻村”“基层镀金”等思想,静不下心,住不进村;对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等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对农村工作、群众工作等了解不深不透……

年8月21日,省委宣传部驻洱源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李卫东与村民交心,后进变后劲,这句话让八旬老人喜笑颜开。张俊摄

如何尽快扭转局面、提振队伍信心,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需要解决的第一道考题。到任后,李卫东进村入户,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派出类别、驻村地点远近、人员结构等多维度调查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

针对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迅速成立洱源县驻村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总队长;副总队长;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工作队员”的管理责任体系。针对管理措施不明确的问题,带头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工作例会、考勤管理、队员更换调整、工作报告等制度。针对管理手段不强硬的问题,县驻村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查现场)工作法,随机深入各村实地督查工作队在岗履职情况。

讲变化:村容村貌从旧到新

“以前我们村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活动锻炼的地方也少,短短几年村容村貌都大变样。”走进牛街乡福田村福田等自然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冬暖夏凉的居民房、现代化的厨卫,李卫东很欣慰。年他刚到村里时,破旧土坯房随处可见,没有村民广场、文化卫生室,很多农户家甚至没通有线电视,更谈不上路灯了,村委会的办公桌也是缺胳膊断腿的。

现如今,村路硬化、安装路灯、新建广场、改水改厕....一项项民生工程,让沉寂多年的村口村焕发活力。上世纪末,村民打算筹资修建村口自然村的通组公路,因各种原因一直搁浅。李卫东来后,摸清情况,带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第一书记立项争资,组建了村民理事会,并召集村民商讨项目建设规划,调处矛盾纠纷。现在村口村与板桥、旧同、福田、福田村5个自然村道路也连通,直达彝族、老虎箐,崭新之路成了村民的致富路。村民们都说,这几年村口村的最大变化就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年2月,李卫东到洱源担任扶贫工作总队长,他以洱源县为家乡、视贫困户如家人、把扶贫事当家事,一干就是3年,3年间他带领全县4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名工作队员,以“5+2”“白+黑”的模式,战斗在扶贫工作一线。年初,洱源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35%,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牛街乡福田村彝族组祖祖辈辈不通电,山上44户彝族群众分散居住在米的高寒山区,“白天太阳晒,晚上真无奈”。李卫东带领工作队员挨家挨户摸情况、核线路、写报告,怀揣资料向省级主管部门报告、协调南方电网工作。年底,44户彝族群众终于户户通电、家家明亮。现在,这里已经办起了养牛厂、开起农家乐、兴起了自驾游,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福田村有一位患有精神病的龚奶奶,李卫东是在精准识别“回头看”时认识她的。当了解到龚奶奶和儿媳都患有间隙性精神病时,李卫东自掏腰包为她们承担了医药费,又组织人员为龚奶奶一家赶工期、建新房……可惜龚奶奶入住新房仅两个星期就因病去世了。在送别龚奶奶时,李卫东感慨道:“扶贫真是一场不能等的‘孝老’!”

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就摆在哪里。李卫东牵头起草了扶贫扶志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并向深度贫困县倾斜,申请给予镇雄、会泽等7个深度贫困县文明实践经费万元。年国庆节前,李卫东积极向中央文明办申请,为全省没有电视机的建档立卡户免费赠送电视机。他动员各州市文明办和驻村队员,逐村逐户核实、公平公正公开,最终争取为全省户没有电视的建档立卡家庭,每户免费赠送一台TCL32寸液晶电视机(总价约1.1亿多元),并安装调试好,一次性解决了全省农村贫困群众收看电视难题。同时,作为云南省志愿服务联合秘书长,李卫东积极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进村组,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打造了“我为美丽添光彩”“和事佬”“敲门大妈”等一批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讲脱贫:让钱袋子从“瘪”到“鼓”

福田村下辖板桥、旧同、福田、彝族、老虎箐5个自然村,由白族、汉族、彝族三个民族组成,分散居住在海拔米至米的高寒山区。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什么产业是福田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一个难题。经过多方探索,福田村决定走“绿色致富”之路。

年以前,福田村没有任何主导产业,经营性收入一年不到元。

李卫东探索出了支部引领,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种植大户、普通农户、贫困户共同参与的“一引领两带头三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引进客商,采取“大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木香、药材、蔬菜、水果等种植和畜牧养殖项目。一开始,群众对木香这个项目并不看好,农户不愿把土地流转出来。经过合议,李卫东带领大家决定让有果树种植经验的村主任和几个党员先行先试,承包50多亩土地种植木香,产生了经济效益。

村主任和几名党员的成功,让大家羡慕。一些农户开始盘算:流转土地每年可以得到一笔租金,在基地干活还有工资,要是自己经营,收益会更大。慢慢地,大家你5亩、我10亩的开始种植。如今,全村木香种植面积已有多亩,年用工最高达多人次,如今,

牛街乡内建设60亩的大棚、面积平方米的冷库一座和多功能烤房6间,增加流转农田亩,使季节性用工每年增加到2.5万人次。通过盘活土地,解决本地区更多的贫困户就业的问题,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

在福田村,40多岁的罗如生曾是低保户,每天骑着电动车四处游荡。为了治好其思想上的“顽疾”,李卫东多次敞开心扉找他谈心,最终手牵手领路,引导他种起3亩木香,还为他介绍免费培训班,学习包点制作技术。

“当看到贫困户靠勤劳的双手告别穷日子,我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8年时间里,李卫东不断用脚步丈量村情,遍访每一村每一户贫困户,这8年扶贫路,我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累并幸福着,希望村民今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李卫东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