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郑红弟柘荣凤歧吴氏大宅遗落大山里瑰宝 [复制链接]

1#
凤岐吴氏大宅是柘荣县最大的古民居,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它座落在我县乍洋乡凤岐自然村,与省级风景名胜柘荣东狮山和国家重点5A级旅游区太姥山毗邻,与两者相距约二十公里,宛如镶嵌在两座大山中间的璀璨明珠。

今年仲夏的一个周末,应一位好友的邀约,重访这座闻名遐迩的吴氏大宅。抑或是久违了亲近的大山,我们驱车前往,一路逸兴遄飞,给我们旅途带来了许多乐趣。车沿着起伏迤逦的公路,往大山深处开去,一个又一个山峦从身边掠过,一片片汪洋恣肆的竹林,向我们一浪一浪扑来。这里湛蓝的天、澄澈的水、滴翠的山、氤氲的茶香,绿得让人心慌的竹林,无愧“十里翠竹,万担茶香”的美誉,真让人留恋忘返。行走青山绿水间,感受到的是自然的盛大,在不断的前往中,我们显得何其的渺小,无限的敬意油然而生。一方水土总能造就一方豪杰,一座古城总是承载着一代兴衰,每座古民居似乎都记载着一个家庭兴盛的往事。不知不觉车子已经到了吴氏大宅所在地凤歧。

凤岐即“凤之栖息也”。凤岐与“凤栖”的谐音。西汉《韩诗外传》记录了关于凤凰的一个传说:“*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纡,宇内和平,未见凤皇。唯思其象,夙昧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凤象如何?天老对曰:“……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由此可见,此乃是风水宝地,凤凰栖息地。

凤岐吴氏大宅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年前后),距今有两百多年了,据《延陵吴氏家谱》记载,吴氏七世祖吴应卯在乾隆太平盛世年间,通过经营竹木和茶叶生意发家,富甲一方。八世祖吴子望积累了许多财富并生有大镜、大鹏、大焕、大挺四子,分别为其建四座大厝,封为“元、亨、利、贞”四房,每人一座大宅。其中,元房在福鼎蟠溪镇蛤蟆袋村,亨房在柘荣乍洋乡凤岐村,利房在福鼎点头镇连山村,贞房在福鼎白琳镇翠郊村。除了元房的大宅损毁外,其余三座保存至今。位于柘荣的凤岐吴氏大宅,为第二子亨房所有,蔚为壮观。

凤岐吴氏始祖仲演公在历年间因明末倭乱,由沿海迁居大山深处,选择背靠山,登高可望见海。长岐、乍洋等地繁衍子孙,至七世祖吴应卯,因经营竹木制作、茶叶发家,之后买田收地租,后来生意发展到上海、江浙一带,远近闻名。吴应卯次子大鹏公,庠贡生,官章承弼,赠承德郎,在当地是享誉一方的富贾。

大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藏身于青竹古松之间,由外围的台埕建筑、围墙外的附属建筑、围墙内的主体建筑等组成,三类建筑由外向内依次分布,主从有序、功能分明。内、外两重围墙,状若城堡,建筑层层高起,从最前方的墙基到最后端的围墙,落差总高达29.84米,大宅主体系土木结构,宽70余米,深近百米,坐北朝南,台基5级,逐级而进,内外两重围墙,四周为花草园。该建筑选型完整厚实,状若城堡,极为气派,令人惊叹不已。可谓是闽浙古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吴氏大宅建筑装饰以原木、原砖、原色为主,数量众多,自然老到,凸显出山地民居简朴精练、自然融合的建筑风格,历经二百余年而大多数保存完好。大宅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构件更是精美绝伦,凝重而不失轻巧,仅花窗就达00多个。据说当年吴家安排一个丫环专门负责清晨开窗,傍晚关闭,一开一关之间,一天就过去了。而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水槽等,制作精细,至今仍在使用。该大宅占地面积一万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整体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极具特色,可称为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大宅的民居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其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精美绝伦,加上科学建筑布局,采光、排水、通风合理结构,及建筑精湛的工艺,内部的梁架、花窗等木雕工艺精美。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大宅总体呈现“四横、三纵、两大区域”结构。横向为四排楼房,中间以厢房将横向楼房相串连,正中天井两旁建给向单扇窗阁式廊庑、将横向楼房分配成三纵式大院;三、四两级台基交界处横向建空斗防火墙,将建筑的内部结构分隔成前院、后院两大区域,仅留正中廊亭——太子亭门道通行。走入吴氏大宅的门房,左转有石阶十二级,拾阶而上,是长方形的门坪。门楼是牌楼式,在石框大门之上加覆重檐三楼式顶盖,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背面行书“仁义为庐”。大宅的主体建筑由前、后两院三进组成。前、后院之中庭均由两侧插屏式廊屋和左右二路横屋等,组成一明二暗的院落空间布局;两院之间由一堵匡斗砖墙分隔,仅留前院主楼正厅后侧的太子亭门道通行,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通。主楼后方和两侧的厢房、工房、边廊等建筑形成众多院落和天井。建筑整体错落有致、主从有序,融北方的多重合院建筑形式,与江南园林建筑形式于一体,彰显了大宅主人的审美情趣和地方工匠的精湛技艺。

美好的事物多么寂静,在庭院边穿梭,四处静悄悄的。在大宅保存完好的庭院里,一个满头银发的阿婆站在院内的空地上,援着从田间拔回的青草,看着我们微微一笑。坐在屋前的百岁老人,在静候时光的流逝,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已是一个完满。

暮色渐渐轻盈起来。我们逗留的时间短,我们无法把古宅所有房间都走遍,也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古宅古老而浓厚的文化历史。但在这个静谧的村庄,这座大宅已安然停歇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就似一块净地,一个灵*的栖息地,静静地遗落在大山深处。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无数载春夏秋冬的洗礼,吴氏大宅虽然已经历史久远,甚至有些人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吴氏大宅并没有被时代和历史淘汰。透过历史的沧桑岁月和时代芳华的沉淀,这些沾满岁月尘烟的古建筑,似乎依稀可见在那个辉煌岁月里,当年工匠们挥汗雕琢的动人情景。而从吴氏大宅繁衍的后裔子孙,或许他们今天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但是大宅所哺育他们穷达不堕、兼济天下的精神,以及他们所秉承的重德扬善、忠厚传家的纯朴家风,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中。他们无论走到哪里,这里依然是他们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阅读推荐:

刘定山

搬家记

阮兆菁

德泽如春花盛开

李步舒

七尺陋巷石马兜

顧北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