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复制链接]

1#
能治愈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615/s3plmfd.html

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以下简称二黄)是陕西省“八五”“九五”期间二十项兴陕工程之一,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多渠道集资兴建的以黄河为水源的大型电力提灌工程。工程于年开工建设,年6月30日正式通水,距今通水25载,主要担负着大荔、蒲城、富平、临渭四县区.5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工程沿线城市用水、生态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任务。

25年来,累计从黄河取水4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万亩次,创造经济效益多亿元。灌区粮食年平均亩产量由灌前的多公斤提高到目前1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由灌前的元上升为现在的1.3万元。

数字的背后是余名二黄人脚下踩着泥土,服务灌区农民的真实写照。供水时节,他们放弃节假日坚守岗位,农闲时节,他们备战检修未雨绸缪。工作中的他们砥砺奋进,踔厉奋发,敬业奉献,无怨无悔,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柿子树下,刘哲向姚百昌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渭南日报记者周海燕

昔日旱塬地 今日丰收田

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在大荔县段家镇打虎村,73岁的王文鹏在地头向村委会主任姚百昌晒幸福,“我这3亩柿子,每年收入3万元,足够我老两口花销,不给儿女增加负担,日子舒坦。”说完,顺手扶起压弯腰的柿子枝条哈哈大笑。

姚百昌接过话,“咱全村人都一样,户亩地,每亩地每年收入万元。我家今年收入23万元。”

“不敢想以前没有二黄水的年代,那时候靠天吃饭,小麦到收获季节,才长到一尺高,真正是颗粒无收。”回忆起以前,姚百昌神情凝固,抬头望着满眼的水果树,喜悦之情涌上心头,“多亏二黄水,让我们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现状,救了我们全村人。”

“通水之后,在外做瓦工的农民回村了,开始种植小麦、玉米。十年前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种植柿子、酥梨、梅子等果树。”王文鹏告诉记者。

打虎村四面邻沟,垂直高度百米以上,年二黄人将黄河水从百公里外引来,缓解了旱情。年农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效益,种植果树,增加收入。

多年来,受黄河水的润泽,打虎村贫瘠的土地,脱去了“黄袍”,穿上“绿装”,满眼翠绿,望不到边际的果树让农民鼓起了腰包。

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后,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大荔总站调整了供水服务思路,因果树与粮食作物需水期不同,为满足水果膨大期按时按点喝上水,大荔总站每年克服困难提前联系上游用水,确保果树增产增收。同时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县科技部门专家,手把手指导农民提高种植技术,让脑袋也富裕起来。

“我们工作麻烦一点不要紧,只要农民丰收了,我们就很幸福。”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大荔总站站长刘哲一脸满足。全站30人和刘哲一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年复一年不喊苦不叫累,脚下沾着泥土,躬身服务农民,幸福着农民的幸福。

玉米地头,王利峰向杨晓锋分享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的幸福感。
  通讯员孙红义摄

创新示范田 农业底色足

在富平县流曲镇高效节水千亩示范田内,千亩玉米,波涛起伏,涌动着蓬勃的生命,插在腰间饱满的棒子,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流曲总站党支部书记师军良笑得合不拢嘴,掰一个棒子,掂一掂丰收的分量,看一看丰收的成色。

年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在全国灌区内,创新性地提出建设高效节水千亩示范田,次年5月在流曲总站实施,按照“建设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发展思路,管理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市农业单位深度合作,积极开展大田农作物高产、高效、节水实验,加快推进“吨半田”科技集成攻关。截至目前,流转土地0多亩,成功创建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示范基地。年示范田亩产量达到公斤,接近“吨半田”目标,走出了一条“农水结合”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提起示范田师军良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在示范田内,开辟出一隅用作试验田,将其成果在示范田推广,成功后再向周边乡村辐射,以此来提高农民种地技能,提升土地亩产量。”

种植全过程,二黄人将绿色与有机镶嵌在每个环节,再将农业与水利相结合、规模化和机械化相结合,从而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最终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稳产增效,农民稳步增收。

二黄人牢记使命,心中装着农民,上下求索,奋力创新,将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为“仓廪实、五谷丰”提供强有力支撑,藏粮于地,擦亮农业“绿色”底色,让土地生“金”。辛勤与智慧如笔,千里沃野似帛,他们正奋力在秦东大地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丰收画卷。

拦污栅上,贺海川撸起袖子打捞垃圾。通讯员全昕蕾摄

增加新斗门 节水保饭碗

茂盛的玉米地,集中连片,碧波如浪,风吹过沙沙作响,将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带着农人的体温,聚集着他们的心血,成为乡村最优美的风景。

“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紧,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蒲城县椿林镇保南村种粮大户王利峰的地头,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孙镇总站副站长杨晓锋拨开玉米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种植的40亩地,每亩产量斤左右,因为浇灌及时,每亩多产斤不是问题。大账算下来,小麦加玉米,年收入10万元左右。咱既挣了钱,也为国家‘饭碗’作了贡献。”掐指算账的王利峰满满的家国情怀。

像王利峰这样有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孙镇总站灌区内有余名,占灌区灌溉任务的50%。为节约水资源,3年前孙镇总站在农户地头安装节水斗门余个,减去以前用沙袋、土堆阻挡水流的麻烦,只要提起闸门,黄河水便会奔向希望的田野。

“安装斗门是真正为农民解难题,出实招,办实事,我很感动。另外,二黄人经常来我们地头询问用水时间,及时给水,不让庄稼受干渴,并且水价透明。”王利峰讲述道。

自从灌溉水有保障后,土地有了生机,王利峰和余名种粮大户的心也活泛了,土地承包面积逐年增加,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增高。

种粮大户,迎朝霞、顶烈日,奔波田间,拼搏出累累硕果。

二黄人,入农家、进地头,牢记使命、躬身践行,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

金灿灿的玉米是农民、二黄人努力、奋斗的结晶,这个金秋,让我们礼赞丰收,礼赞农民,礼赞二黄人!

示范田里,师军良和刘军虎测量玉米棒子。

一桥通东西 “金水”强工业

在大荔县与蒲城县交界处洛河之上,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渡槽,被称为“洛河渡槽”,是我省最大的农灌渡槽。沿着渡槽上面的沥青砼路面走过,近距离欣赏洛河渡槽的架构,清晰完整,刚柔并济,凌空飞渡,气势恢宏。

正在河道拦污栅打捞垃圾的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洛河渡槽管理站负责人贺海川介绍,渡槽是向蒲富灌区进行输水的咽喉性工程,年建成运行,全长米,高46米,设计流量为40立方米每秒,灌溉着蒲城、富平两县65万亩旱地农田,每年运行余天。今年自6月8日开机到现在已经连续运行百余天,他与5位同事轮休,每人总共休息不到10天。一边讲述一边撸起袖子继续打捞。

为护航工业经济发展,自年起,黄河“金水”除过灌溉农田外,增加了新的任务,给陕煤集团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补给工业用水。截至9月底,8年来累计供水.77万立方米,解决企业用水难题。

为解决渭南城区生活用水需求,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按照“抗旱、供水同保障同兼顾”思路,年开始,洛河渡槽将黄河水输送给渭南市黄河水务有限公司,经过澄清系统,泥沙与水分离达标后,清水汇流进入输水管道,开启城市供水的历史使命。截至9月底,5年来累计供水万立方米,让千家万户喝上了幸福水。

为确保陕煤集团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用水,贺海川和同事值班时,每天6点多起床,踩着田埂小路,经过仅容一人通过的荒草丛,到达2公里外杳无人烟的煤化调蓄水库,查看水位高度,7点前将数字报告给调度中心,以便当天统筹用水。

就这样,洛河渡槽管理站的二黄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保障工业给水,供给城市人畜饮水,擦亮了二黄的名片,洛河渡槽的名字家喻户晓。

“现在洛河渡槽已经成为我省抽黄系统的窗口,每年前来参观学习水利知识的学生、专家络绎不绝。”贺海川补充道。

“下一步,灌区将坚持农水结合的路子,探索粮食增产高效的新模式,继续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要求,尽职尽责服务群众,全心全力为民解忧,为群众的幸福努力奋斗。”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字字铿锵,句句有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